第七百二十五章 建分廠?
章節報錯
對於飛機使用的飛控系統,李昭是非常希望使用電傳飛控的,原因也很簡單,使用電傳飛控他輕啊,但能不能完成卻是最大的問題,李昭非常希望明年能夠完成飛機的首飛,如果明年電傳飛控做不出來,那麼肯定就只能是用機械飛控了。
不過發動機推力夠大,重點也就重點了,對於不開加力最大推力就能達到一百三十千牛的發動機來說,增加點重量問題也不大,李昭估計不管用哪個飛控系統最終載彈十噸不成問題,只是使用電傳飛控,推重比能夠大一些。
當然後續也有可能會給發動機做限制,因為推力達到這個程度的話,使用壽命有點短,就以第二輪試驗的結果來看,如果是這個推力的話,基本上六百來個小時應該就是極限,如果將推力降到一百二十左右的話,應該可以輕鬆破千。
一百二十千牛,渦輪前的溫度就能降低很多,對於發動機的損傷就能降低很多,當然這也要看後續的研究情況,畢竟那麼大的推力太誘人了,如果飛機的強度能夠過關,說不定這款飛機也有可能面對空空導彈的時候,直接一腳地板油,兩臺發動機達到三百二十千牛的推力,直接跑出三馬赫,將導彈甩掉也說不定。
只是現在需要找到更好的辦法,來解決發動機壽命的問題,畢竟五六百小時太少了,這種高達百萬以上一臺的發動機,如果一年換兩臺,那麼飛機的使用費用就太高了,只是想要找到非常好的辦法很難,這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
不過現在李昭的圖紙雖然完成了,但年前他並沒有打算直接拿出來,現在拿出來,那麼基本上李昭就甭想過個好年了,剛拿出來的一段時間,絕對會是最忙的一段時間,成立完整的專案組,然後分發研製任務,最後還要根據需要,討論各個部分的設計細節,說不定過年期間,有了新想法,就得一起討論。
當然李昭現在不將設計圖拿出去,也不是偷懶,他現在已經開始了單發版本的繪製,相對來說,單發版本的使用費用會低一些,造價也會低很多,說不定會更容易被採購,現在的九九八廠,在軍工這一塊的訂單太小了,如果不是人員工資比較低,都有可能要虧本了,虧本對於一家工廠而言,會是非常嚴重的一件事。
李昭這裡有了成果,廠裡也有其他的成果,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成果就是五千方高爐的設計也完成了,李昭和安副廠長進行了多輪審圖,已經基本認可了設計。只是這個高爐設計是完成了,但效率絕對是要比未來低的,無論是自動化程度還是各種輔助的設施、裝置都是和未來沒有辦法比擬的。
只是這個設計完成了,但李昭不知道該不該再在軋鋼廠那邊建設,為此李昭找到了蘇父,將專案報告交給蘇父之後,李昭說道:「這個專案,我感覺我們不應該在軋鋼廠再建了,現在軋鋼廠的原料供應就已經非常緊張了,如果這個專案再安排在軋鋼廠裡,我們面臨的原料運輸壓力將會更大,不利於生產。」….
「除了原料運輸問題,還有汙染問題,也是我們必須考慮的,這裡畢竟是首都,隨著時間的推移,首都這裡是不可能一直保留我們這樣的高汙染行業的。而且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的鐵礦砂該從哪裡來,我們現在的鐵礦砂供應量已經差不多是極限了,而兩座五千方高爐,基本上七有八百萬噸產能。」
李昭是知道未來的情況的,雖然現在世界上各個國家對於汙染的問題還不算重視,就算是發達國家也是十幾年後才會重視,但對於李昭來說,未雨綢繆是非常有必要的。現在兩座三千方的還算可以,但再來兩座五千方的,那麼就有點太過了,而且這對以後發展也是非常不利的,一旦大規模搬遷,停產損失太大了。
聽了李昭的話,蘇父思考起來,他的想法和李昭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雖然他很有眼光,但時代
的侷限性是硬傷,不過既然李昭說了出來,那麼就肯定有李昭的道理,於是問道:「那你覺得建在哪裡最好?太遠了肯定不行,沒法管理。」
李昭其實也頭疼,上了五千方高爐後,最大的問題其實是礦石來源,現在給廠裡提供鐵礦砂的礦山,產能是有限的,而且潛力也很有限,這個時代又不像未來,能夠從國外大量進口鐵礦砂,上了兩座五千方高爐後,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鐵礦砂供應不足的問題了,這一點李昭也不知道該怎麼解決。
對於這種情況李昭也不知道,只得說道:「我也不知道建在哪裡比較好,國內只要是有大鐵礦的地方,周邊基本上都已經有了鋼鐵廠,和我們相比也就是規模小些,現在很多工廠也是一驚在籌備建設新的高爐了,而且我們的轉爐也一直在出貨,所以想要在國內找一個比較好的鐵礦山建廠,非常困難。」
「現在唯一的出路也許就是進口鐵礦砂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滬上絕對是最好的地方,那麼航運也比較方便,輻射的面積也足夠大,一旦建成大型鋼鐵工廠,再將合金鋼的一部分產能轉移到附近,那麼會比從京城運輸更加方便。」
蘇父聽後,說道:「是這個理,但那裡顯然離的太遠了,一旦在那裡建廠,那麼建成後,基本上也就和我們九九八廠沒啥關係了,上級直接派人接管就是,哪裡還需要我們九九八廠管理,而且說不定,還需要我們分一部分人過去呢。」
李昭想了想,是這個道理,這麼一操作,說不得九九八廠都能傷筋動骨,畢竟那麼大規模的工廠,對於工人以及各種技術人員的需求,將是非常巨大的。
特別是合金鋼生產,那就更是問題了,為了保密,說不得會直接從九九八廠分一批人過去,最後再從附近調一部分兵力過去保護,同時說不定還需要研究所也派一部分人過去搞個新研究所,這樣的話,將會是對九九八廠的一次大削弱。….
這時蘇父已經坐不住了,開始在辦公室裡來回踱步,想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一陣之後說道:「我們這兩年也有大力投資鐵礦勘探以及開採,現在在原礦區附近有勘探到幾處富礦,現在的探明儲量已經達到了幾億噸,只要我們現在大力發展採礦業就可以緩解鐵礦砂不足的問題,至於進口,估計是比較難。」
李昭聽了之後,雖然想著進口鐵礦砂,但現在的情況下,也只能這樣了,不過李昭接著問道:「那我們接下來該將新的鍊鋼廠建設到哪裡?」
蘇父想了想問道:「建到鐵礦附近怎麼樣?那樣能夠大大減少運輸費用。」
李昭一聽也是一呆,好傢伙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啊,那裡哪是能建鋼鐵廠的地方,十幾年後的地震就是在那裡,建在那裡,還不如直接建在京城呢,建在京城,差一百多公里,震感雖強,但破壞力就沒有那麼嚴重了,直接建過去,那不是找死嗎?而且顯然是沒法和蘇父說十幾年後那裡會發生地震的。
不過現在這情況只能退而求其次了,那裡是肯定不行的,李昭想了想說道:「那裡好是好,就是運輸並不方便啊,我們需要運輸煤炭過去,同時還需要將那裡生產的鋼鐵運輸出來,要麼走鐵路要麼先運去津門,然後再走航運到南方,這樣的話還不如直接建在津門呢,這樣的話運煤也不用走京城過了,直接去津門。」
李昭心說,那裡雖然離得比京城稍微近一些,但總比直接建在地震點上要好吧,震感可能更強,但只要建設的時候,將要求提高一些,然後儘量將那些天安排成計劃檢修的時間,那麼問題就會小很多,畢竟那是更大的高爐,建設的時候,要求更高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些理由還是很好找的,想來沒人會說什麼。
聽到李昭說運煤可以不走京城之後,蘇父直接就動心了,這點倒是真的,想往礦區運煤,還
必須走京城,就以京城現在的運輸繁忙程度,還真的不然建在京城,正好可以避開京城這裡最繁忙的運輸點,這樣也能降低京城運輸的壓力。
蘇父這時說道:「倒是比較好的主意,雖然離得遠了一些,但那裡航運比較發達,可以直接藉由航運將鋼鐵運往南方,倒是比全部用火車成本要低的多,同時還可以將運煤的列車分離出去,降低京城的貨運壓力,倒是比較不錯。」
。.
居凡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