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蘇父電話打過去,領導知道了廠裡的需求後,就直接表示,明天就能將圖紙送來。這個時代國內能夠製造的發電機一般都是一萬千瓦以內的,這有了十萬千瓦的機臺,怎麼可能放著不研究一番,所以這圖紙早就被人測繪出來了。

只是目前的情況是跨度太大,根本沒辦法直接仿製罷了,畢竟測繪的圖紙之中,根本沒有關於材料方面的效能介紹,所以想要直接仿製,那是需要不少時間的。如果沒有李昭插手,仿製倒也不是不能完成,只是這時間,估計要不了原來的十幾年,但估計三五年還是要的,而等到那個時候,顯然是有點晚了。

第二天上級就將圖紙送來了,李昭也將一部分心思放在了發電機上,只是這需要的時間還是不少的,不是十天半個月就能完成的,不過年前倒是可以試試。

之所以需要這麼多時間,主要是李昭想要製造的發電機組,不說達到超臨界的程度,但也肯定是想達到臨界的程度的,而臨界機組,首先蒸汽壓力就要達到二十二點一兆帕,蒸汽溫度將達到五百多度,這樣的汽輪機可不簡單。

當然對於別人來說很難,但對於李昭來說還是不一定的,畢竟在材料上,李昭本身就有優勢,這對李昭來說不算什麼。除此之就是李昭近一年的時間研究渦扇發動機,對於渦輪的理解也不是別人能夠比擬的,所以李昭很想一試。

當然李昭這一次搞發電機也沒有打算親自畫所有的圖紙,正好這個相對簡單,又有圖紙作為參考,正好可以讓研究所參與進來,也算是給飛機的渦扇發動機打個基礎,讓他們接觸下高階裝置的難度,這樣對於明年開始的渦扇發動機製造也是非常有好處的,畢竟李昭估計了下,在年底的時候,圖紙也就是差不多了。

就這樣研究了幾天,李昭就召集人手組成了專門的專案小組,然後將工作分發下去,當然這個工作內容,李昭都已經做了註釋,各個部分大都畫了草圖,畢竟這些都是現在研究所眾人沒有接觸過的,需要李昭搞得詳細一些才好。

就此李昭也就將這個工作分發了下去,算是走上了正軌,接下來就是時不時的看看各個部分的進度,然後和相應的團隊討論相關的技術以及設計引數了。

然而這項工作剛剛完成,新的工作又來了,不是別的,就是關於五千方高爐設計的工作,這些天三千方高爐的威能也展示了出來,得到了上級的廣泛認可,特別是生產成本,那是比李昭估計的還要低一些,碳鋼最終成本不到一百零五。

無他,碳消耗量比李昭想象的還要低一些,經過這幾天的摸索,最終確定了每噸生鐵的碳消耗量只有四百八十多公斤,雖有波動,但沒有超過四百九十過。這樣的情況下,就出現了一個情況,那就是九九八廠的鐵產量翻了三倍多,但碳的消耗量,反而只有原來的兩倍不到,這也讓推廣的事情,提上了日程。….

不過推廣的事情,李昭沒打算管,圖紙什麼的,機械部有全套的,他們自行下發就可以了,而教學的問題,則是交給了安副廠長,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了。雖然李昭很想收費來著,但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收費是不可能收費的了。

當然這些也都是國家投資,所以哪些工廠能夠進行三千方的高爐建設,就看上級的安排了,畢竟這個時代除了九九八廠截留兩成利潤之外,現在是沒有哪個工廠有這個特權的,當然這也和廠裡研究專案很多很重要有關。

至於五千方的高爐設計,這個事情就沒辦法推脫了,不過也有比較好的地方,那就是可以召集原班人馬,然後再有研究所託底。組建了研究團隊之後,由於已經有了默契,走上正軌的時間,倒是不比發電機的慢,雖然走上正軌很快,但想完成設計,那就有的等了,畢竟高爐的建設,是一整個體系,不同於發電機。

待這兩項事情走上正軌,時間就已經到了八月底,這個時候,也有好訊息傳來,那就是關於坦克的研究,首先是裝甲方面有了初步的成果,複合裝甲雖然不能和未來相比,但也算開始了,只是材料上和未來沒法相比。

就李昭所知,中間填充的材料使用了兩種,一種是尼龍,另一種是玻璃纖維,也就是說,裝甲分成了多層,先是鋼甲,然後是玻璃纖維,再加一層鋼甲,接著是尼龍材料,最後再加上一層鋼甲,這樣的設計下,檢驗的結果是可以防住一零五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正面射擊,而且基本上之只能擊穿三層。

這樣的情況下,他們認為,一百二十五毫米主炮的正面射擊,應該也不在話下,就是這個裝甲太重了,如果按照原本的設計尺寸,這輛坦克的重量估摸著要超過六十噸。複合裝甲差不多出來了,感覺效果還算可以,但反應裝甲就比較慢了,畢竟那個需要發明一種惰性炸藥,必須是受到狙擊槍射擊都不會爆炸的炸藥。

這種炸藥算是比較難的一種研究了,畢竟需要在狙擊槍打中不爆炸,而受到炮擊的時候爆炸,還需要在爆炸的時候發射出金屬片,切割炮彈,同時還要注意士兵的安全問題,所以這個研究是相當困難的,不是一時半會能夠搞出來的。

至於複合裝甲,怎麼說呢,其實也是勉強使用吧,畢竟裝甲重量比未來的重了很多,但防護能力上,只算是差強人意。當然試驗的時候是正面擊中的,做成傾斜裝甲的話,估計能好一些,只是具體效果,也只能到時候試驗看了。

李昭準備第一批建造最少五輛的,好進行各種試驗,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炮擊試驗,基本上會將其中一輛試驗品當做靶子打的,這一項是必須要進行的試驗,畢竟如果不經過這項試驗,根本無法知道坦克的具體情況如何。畢竟如果哪裡純在缺陷,直接在哪個位置捱上一炮,然後整個坦克就報廢了,那就搞笑了。….

所以將來的測試中,肯定是有一項,從各個位置進行炮擊,然後每捱上一發炮彈,就進行一次檢測,看看哪些部件會被炮擊震出毛病。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將來坦克的戰鬥力,如果真的出現一炮就趴窩的情況,那資料再好看也是垃圾。

除了這個好訊息之外,最大的好訊息就是瞄準系統有所突破,在計算機以及人工的輔助下,可以讓火炮能在行進中一直瞄準目標了,只是效果怎麼樣,需要看使用的情況,當然除了這個,還有紅外瞄準方面也有突破,同樣需要看效果怎麼樣,現在雖然還只是剛剛開發出來,但也算是有了觀瞄系統。

機械是穩定系統只能保證炮口保持一個高度,但是這並不能讓坦克隨時鎖定目標,如果沒有輔助系統的話,在行進中,坦克是不可能擊中目標的,有了人工以及計算機的雙重輔助之後,可以讓坦克在行進中,始終瞄準一個目標,這樣的情況下,坦克就算是擁有了行進中的攻擊能力,只是現在的系統很初級。

李昭也不知道具體試驗的時候,表現的會是什麼樣,不過就算效果不佳,那麼也算是一個好的開始不是嗎?畢竟有了概念,之後的事情就是不停的改進了,只要這個坦克搞了出來,想來會有很多人願意加入進研究的團隊的。

這樣的情況下,李昭也下定了決心,準備開始製造坦克的驗證車。當然廠裡主要製造的是機械部分,裝甲直接交給了坦克廠製造,而炮塔則是交給了軍工廠,廠裡負責生產其他的部分。隨著李昭的報告交上去,蘇父親自找上級審批之後,試製開始了,不過由於只是試製,所以在生產的時候,只是搞了些簡單的模具。

並沒有直接組建生產線,也沒有給坦克生產配備專門的生產裝置,這些都需要定型之後,再進行建設,現在直接建設,估計不少裝置到時候可能會不合用,所以李昭並沒有直接生產

裝置。其實主要原因大家也知道,那就是李昭畢竟沒有直接製造過正常的坦克,對於他的設計,他也並不敢保證萬無一失。

雖然是這樣,但廠裡準備的廠房倒是非常充足的,只要坦克最終定型,那麼就是生產裝置的問題了,而且需要的裝置,李昭也是大致都提供了圖紙了的,到時候也就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一些調整罷了,這些都好說。

。.

居凡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