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的這一手技術考核,算是未來最常用的一種方法了,既能督促崗位上的工人學習,也能分辨哪些人是混日子的。而對於不願意學的人,留在技術崗位完全就是浪費工資,而且還會帶來不良影響,很多原本挺積極的工人,很可能就會被這種人給帶偏,往往是一人偷懶,然後帶著整個崗位一起偷懶。

所以李昭是要首先解決這個問題的,當然還有定產量目標、成本目標等方法,甚至更厲害的計件制工資,只是這些東西在這個時代不能提,李昭也只能作罷,只是把一部分害群之馬給挑出來,讓軋鋼廠能夠正常執行下去罷了。

蘇父聽了之後,點點頭道:「確實要這樣做,這些也算是害群之馬了,不處理掉,廠裡的風氣只會越來越差,除了這些還有哪些是有問題的地方,既然要解決那就一起解決掉吧,爭取將軋鋼廠的效率一次性的給提高起來。」

李昭這時說道:「這些也都是我平時看到的,我也沒有專門收集這方面的問題,不過最重要的就是要儘量公平,不能吃大鍋飯,對於做的多、做的好的,肯定是要讓他們得到更多,這樣才能讓廠子往好的方向發展。再有就是紀律問題,這不僅包括勞動紀律,還有組織紀律,不能讓人靠手裡的權利謀取私利。」

蘇父聽了之後也是點頭,他是搞後勤的出身,對這個也是深有體會,就經驗方面來說,比李昭豐富的多,只是他沒有李昭瞭解軋鋼廠罷了。現在有了李昭的介紹,多少對軋鋼廠現在的問題有了瞭解,將來就能比較好的應對這些問題。對於軋鋼廠的這些問題,李昭還是有點無奈的,因為這不是軋鋼廠一家的問題。

軋鋼廠這樣的問題,其實是普遍存在的,當然這也是時代的限制。這個時代和未來是有著明顯區別的,因為這個時代的工業品價格以及利潤是未來無法比擬的。就說鋼材,這個時代普通的碳鋼是六百元每噸,而這個價格大概相當於六十年後的兩萬四千元每噸,雖然這個時代成本也很高,但利潤仍然是很可觀的。

除了利潤高之外,人員工資也是非常低的,就說這個時代的平均工資,其實只有二十多塊罷了,這個工資大概只相當於未來的八百元,這個工資只相當於現在一噸鋼鐵的三十分之一,也就是一噸鋼鐵的價值,可養活三十個人,就算是利潤,也能養活一二十人,這樣的情況下,有點冗員算什麼?花銷太低了。

而未來的情況則是一噸鋼鐵,都不夠一個人的工資,至於說利潤,那就更扯了,一個人的工資,需要幾十噸鋼鐵甚至上百噸鋼鐵的利潤才夠一個人的工資。而且很多時候,鋼鐵可能都是虧本的,所以未來才會那麼在意每個崗位的人數。

而這個時代,一個如軋鋼廠這樣的工廠多養三五千人那算個什麼事?不過是每個月多了幾萬塊的工資罷了,這對於軋鋼廠這樣的工廠,完全是九牛一毛。但這個問題在二十年後就會逐漸暴露出來,最後有可能讓軋鋼廠走向萬劫不復。

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隨著工業的發展,低階工業產品的利潤會急劇降低,就如現在生產的腳踏車,無論是軋鋼廠還是其他如永久、鳳凰以及飛鴿,那都是暴利的,生產一輛腳踏車就可以養活兩三個人,而軋鋼廠更是可以養活十幾個。

當然軋鋼廠的腳踏車廠生產效率已經非常高了,大概相當於同等工廠的三倍以上,但也還是有很多潛力可以挖的,只是這個時代完全沒有必要罷了,算是少有的,沒有什麼冗員的工廠。當然這也只是相對的,有很多崗位在未來肯定是被各種機器所取代的,到時候同等產量,人員可能都沒有現在的三分之一。

這種普通存在冗員情況的工廠,在二三十年後各種問題就會開始出現,主要原因就是低階工業產品的利潤在那時會大幅度降低。在六十年後就基本很難有生存的空間了,李昭就記得他

偶爾看到的一則訊息,一家年產幾百萬量腳踏車的工廠,年利潤只有寥寥的幾萬塊,這樣的工廠又哪裡還有未來可言?

這也是從八十年代開始大裁員的原因所在,實在沒有利潤來養活這麼多人了,而想要升級工廠,在六七十年代沒有機會,在八九十年代又沒有資金,低階工業產品又賣不出去,不裁員、倒閉怎麼辦?這也是李昭現在就想要極力避免的。

這也是為什麼六十年後一直強調工業升級的原因,畢竟低階的工業在那個時代根本就無法養活國內的人口。這也是李昭現在就要拼命發展各種比較有科技含量專案的原因,雖然可能他都完全不精通,但也要花大代價推進。

當然農業也是一個出路,李昭一直思考的生態農業在這個時代已經紮下根來,透過以蚯蚓養殖為核心的生態農業,可以大幅度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業的產出,而生產出來的產品,就是糧食、肉類、蛋奶、蔬菜水果等,這些可以算是硬通貨了,將來就算是糧食出口,也能產生比較大的利益。

更何況這個時代的公社化運動實在和生態農業太配了,只要管理能夠跟得上,基本上農村的未來發展,很有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城市,畢竟農村的生活成本是遠低於城市的,畢竟很多生活必須的物資都是可以從土地上獲得的。

在農業上李昭的目標也不算太大,只是想將六十年後的農林牧副漁的總產值的六萬億翻上五倍罷了,也就是三十萬億,這個數字在李昭看來還是有可能實現的,畢竟六十年後對於有機質的充分利用是很低的,每年幾億噸秸稈都被浪費了。

和蘇父聊了一下軋鋼廠的問題,李昭也就去忙他的事情去了,現在車輛基本就算是告一段落了,要等這些車輛送到上級那裡之後,再看接下來該怎麼安排,這注定不是一個短時間能夠有結果的事情,而且短時間呢汽車廠也建不好。

晚上回到家,在吃了飯,沒過多久,一眾串門的就都到了李昭的家裡,何雨水是過來一起寫作業的,而婁曉娥以及聾老太太就是單純過來聊天的。娜斯佳以及那五位老師都是帶著作業本一起過來,她們現在經常找蘇雅一起批改作業。特別是娜斯佳,經常將作業拿出一部分讓蘇雅幫著批,李昭看著也是好笑。

看著鬱悶的蘇雅,以及幾個在於作業抗爭的孩子,李昭也就沒什麼事了,就直接和何雨柱開門見山的說道:「柱哥,有沒有興趣收幾個徒弟?廠裡情況你也知道,沒有什麼好的廚師,你一個總工程師,總讓你去主持接待宴會也不太好。收幾個徒弟,只要學的差不多,你也不用在操心接代宴的事情了。」

何雨柱是有其他作用的,雖然他上任泡麵廠總工的時間不算長,但除了數種泡麵口味以外,他現在還在開發其他的產品。當然何雨柱你讓他弄那些西式糕點之類的他不行,畢竟沒怎麼學過,但如咱們常見的麻花之類的,那是都能來上一些,所以何雨柱現在還是挺忙的,李昭也想讓泡麵廠多幾種產品。

聽了李昭的話,何雨柱說道:「你們還都想到一塊去了,軋鋼廠那邊也給我安排了兩個徒弟,現在剛開始練習切墩。不過想要跟著我學廚藝,那就得按照我的規矩來,這切墩最少也要切個兩三年的,這期間我什麼廚藝都不會教的。」

李昭聽到這個要求,說道:「這個沒有問題,我和我岳父已經說過了,如果他安排人過來,那就要安排人品好的,而且我也和他說了你們的規矩,將來你的秘方傳不傳給他們,全看他們能不能透過你的考驗,人品不行的,是堅決不傳的。畢竟是我們給你介紹徒弟,這人品我們是要保證的,不能是白眼狼。」

李昭這麼說也是在提醒何雨柱人品的重要性,所以才會一連說了好幾個人品,就是為了增加何雨柱的印象,讓他注意徒弟的人品。而李昭相信,蘇父選

出的人,肯定是能過關了,就是不知道軋鋼廠選的人還是不是原來那兩個人了。

果然聽了李昭的話,何雨柱也沒有怎麼猶豫,說道:「那好,你們就安排吧,不過不要安排太多,最多三四個,再多我就不收了,多了會互相搶飯碗。有著三四個人,我也能輕鬆不少,你是不知道十一那天,可把我累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