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七年,十月十六日。

滬指在盤中跳出一個令人振奮的數字,6214.04點。

這是華夏股市自一九九零年成立以來,經過長達十七年的起起伏伏,才爬上的新高峰。

收盤時,深成指也爆收19358點,達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高度。

無數蹲守在電腦前的股民們為此激動異常,歡呼雀躍。

交易大廳中的人們擊掌相慶,彷彿一個美好的未來即將到來。

他們賬面上的數字,看著是如此的美好,以至於他們可能都忘了,那只是一串數字,離變成自己錢包裡可愛的人民幣,還隔著一條縫。

一條賣出然後把錢取出來的縫隙。

而正是這一條縫,讓這些美妙的數字與自己真正的財富,變的咫尺天涯

這個時期的華夏經濟,正處於黃金時代。

2006年GDP增速為12.7%、2007年經濟增速甚至達到了14.2%!

低調的我們,因為某些原因,還刻意把經濟增速說的更低一點。

連續好幾年時間,兩位數的增長速度,讓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工業企業利潤、社會消費品零售的增速都相當高。

這個時候的華夏,經濟執行狀態可以說近乎完美。

高經濟增速,通貨膨脹卻很低,PPI、CPI都不高,而此時的人民幣也因為2005年7月進行的匯率改革,對美元升值了3%,對歐元和日元升值的幅度還更大一些。

匯率的提高更加助推了A股的上漲。

再加上股權分置改革釋放的制度紅利,以基金為代表的金融資本正式開始崛起,並在金融市場中和產業資本進行博弈。

2006、2007年,A股一度成為全球表現最好的股市,沒有之一。

這期間,股民的瘋狂程度令人驚歎,以至於美利堅的次貸危機,都沒能阻止A股瘋狂上漲的步伐。

直至6124點的時候,市場仍然極度亢奮,並廣泛流傳,“千金難買牛回頭”的觀點。

然而,大洋彼岸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直接導致我們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經濟遭到重創,另一方面,同樣重要的,甚至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自己的貨幣政策也出現了問題。

隨著我們的經濟出現過熱,通貨膨脹開始抬頭。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物價指數都出現了上漲趨勢。

經濟政策的首要任務變成了“雙防”。

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物價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

央行的貨幣政策從這裡由“穩健”轉為了“緊縮”,並先後十次上調了存款準備金率。

這裡,其實我們已經出現了判斷的失誤。

從2007年四季度開始,全球經濟就已經明顯開始走弱,美利堅已經從貨幣緊縮開始寬鬆,歐洲、島國也停止了貨幣緊縮,只有我們在收緊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如此大的差異,很快就被一些敏銳的金融機構捕捉到了。

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一日。

滬指一改之前上揚的趨勢,開始震盪下挫。

這輪下跌持續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直到4800點才出現止跌的跡象。

這樣的下挫,在一般人看來,不過是市場經過長期上漲後的調整。

以至於許多專家都表示:“短線回撥是為了更好的上漲。”

包括大部分券商機構,也紛紛發表市場觀點,並稱:“4800點是長期鐵底,可以大膽買入。”

然而,股民們根本不知道,在那些人們看不見的地方,已經有大批資金開始暗中集結,就等著一個合適的時機,將市場一砸到底。

時間進入二零零八年,一月。

我們的貨幣政策進一步加碼,在外部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時候,央行又接連五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這一舉措,沒有對股市的走勢造成直接影響。

因此,幾乎沒有人對此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