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六週年慶典(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些收入的來源多樣化,既有自我經營收入,還有軟體等相關業務的持續性收益,讓公司的盈利更加有所保障,走上了良性迴圈的道路。
然而。
陳偉東明白,自主研發的道路,就是一個燒火盆,燒的全是真金白銀。
沒有強大資金的支援,根本走不遠。
就比如股市建立的初衷,就是為了讓企業更方便的獲得融資,尤其是那些高新技術企業,往往最受資本的追捧。
但金融,永遠是虛擬的,它無法成為真正的支柱產業。
無窮大私募的盈利能力雖然很強,但卻無法真正生產出哪怕一顆小小的螺絲釘。
所以,金融需要投資實體,來保住這個紙面財富。
因此,到底賺了多少錢,陳偉東其實並不關心。
他關心的是,公司又研究出了多少新技術,申請了多少新專利,研製出來了什麼新裝置。
很多時候,他已經無視潮漲潮落。
尤其是他這種,二世為人,連續經歷過歲月沖刷的靈魂,時刻都在提醒自己,要以史為鑑,千萬不能重蹈覆轍。
就像島國在金融危機後的表現,就深深觸動了他。
九十年代末,島國在國際金融巨鱷的掃蕩下,幾十年積累的財富,頃刻間縮水一半左右。
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島國還在為經濟泡沫付出代價。
股市繼續下滑、樓盤無人問津,經常都能聽見銀行、金融公司破產的訊息,每個月倒閉的公司,都達到了幾百家。
很多人都以為,島國從此以後,將會一蹶不振,再也無法站立起來了。
可是,他們卻驚訝的發現,島國人,又再一次爬了起來。
他們賬目上的財富,大半都化作了泡影,可是生產裝置還在,廠房、受過嚴格訓練的工人還在。
他們一如既往的,向技術研究上進行大額投入,他們的生產裝置,在發現賬面財富只是一個數字之後,重新高速運轉。
島國人,終於發現,所謂的財富,只有實實在在的東西,才是真的。
這一次,他們學聰明瞭,不再向世界叫囂,他們有多麼的富有,他們將美利堅的產業,只保留了具有戰略意義的部分,其它則是全部出售。
然後,他們悄悄將產業,從美利堅轉移到了東南亞,休養生息,培植市場。
島國人透過在東南亞開辦工廠,在利用當地便宜的工人,生產產品的同時,也讓東南亞的居民有了更多的錢購買資產和消費。
就這樣,透過七八年,數十年的產業轉移,島國人表面上,在美利堅市場被灰熘熘的趕跑了。
但實際上,他們將生產線重新在東南亞佈局,並根植下來。
於是,島國社會,現在呈現出了一種奇怪的景象。
他們拼命的向全世界吶喊,說什麼失去的十年,他們被金融危機折磨的多麼慘,經濟都陷入了持續性的衰退。
可實際上,他們並沒有因此而傷筋動骨,他們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競爭力!
在經濟轉型上,島國絕對可以說是亞洲最具有經驗的國家!
七十年代重工業、八十年代汽車產業、九十年代半導體、兩千年微電子.....
雖然一次次被打壓,但他們卻總能找到新的突破口,將某一項技術達到世界前列,並開闢出一個龐大的支柱產業。
而不是依靠所謂的人力資源,人口紅利。
如果我們現在不未雨綢繆,那麼,在未來的經濟競爭中,將會錯失最佳的轉型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