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最近一年,生物部門的研究人員,都在搞“組織工程技術”。

他們用可降解的生物材料,構建生物框架,然後提取人體幹細胞進行培養,並透過特殊手段,將足夠數量的克隆細胞,附著在框架上。

之後,用手術將其與動物結合,透過動物為細胞提供養分,促進細胞的生長,逐漸替代被吸收降解的生物材料框架,從而成型。

這個技術並不是無窮大公司生物實驗室的獨創,早在1987年,就由美利堅科學基金會提出。

安卓蘋果均可。】

當時紐約有一家醫院,就用這種方法,培育出來一隻“人耳鼠”。

也就是老鼠的背上,長著一隻人類的耳朵,那種錯位的感覺,給所有人都帶來了難以言喻的衝擊。

其實這項技術的目的,就是為患者提供替代器官。

常規的器官移植,很容易出現排斥的現象,這是一種無法抗拒的生物本能,因為這不是當事人本人的器官。

即便移植成功,也會帶來較大的副作用,需要長期服用特殊藥物,進行壓制。

而且這種移植的器官,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是會在人體自身排斥的作用下,逐漸衰竭,徹底失去效用。

等失去效用的時候,也會同時把人帶走。

但透過組織工程技術培育出來的器官,因為提取的是最初克隆的人體幹細胞,完全來自患者本體。

從克隆技術形成的未成熟胚胎中提取,所以重組後培育成果的器官組織,能夠非常完美的代替患者受損器官,從而達到徹底根治的效果。

陳偉東沒想到,生物部門,竟然也在做同樣的研究,而且甚至比國外走的還要遠。

而克魯格教授帶領的生物研究人員,已經不僅能培育具有外形輪廓的耳、鼻、眼等,他們還培育出了具有真正器官功能的神經,骨骼,以及...腎臟!

關鍵問題就在這裡。

原生細胞,都是來自於患者克隆的胎體,屬於人類自身的細胞。

可是,這有個環節。

促進這些細胞生長,需要由動物來提供養分,在一定程度上,多多少少都會融入一些動物細胞。

但那這樣的話,培育的器官,它還是完全的人類器官嗎?

顯然不是!

這裡就涉及到了一個非常嚴肅的倫理道德問題。

這樣的器官,是否具有移植的必要?

如果作為患者來說,僅僅想要彌補外表的殘缺,或許還會有所顧慮。

但對於那些等著配對器官,用來救命的人,他們恐怕是不會在乎,這個器官中,到底有多少人類細胞,多少動物細胞,會不會帶來其它副作用的問題。

甚至,這樣的話,還算不算人類,在生死關頭,患者都可以暫時置之腦後。

生物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也不太在乎這個問題。

他們是一群埋頭於自己專業的生物科技工作者,是一群認真敬業,但不是很擅長處理非專業問題的特殊人才。

當他們興致勃勃,要求進行人體實驗的時候,學術委員會的所有人,都持有強烈的反對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