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島國經濟一片瘡痍,國土成為一片廢墟。

當時世界上有很多人都認為這個國家完了,肯定會從此一蹶不振。

然而,依賴於國內的改革和當時良好的國際經濟金融環境。

島國在經過40年代晚期和50年代初期復甦後,終於在1955年,將所有經濟指標全面恢復、並超過了戰前水平。

時間進入到20世紀70年代。

島國經濟面臨著外部衝擊,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導致日元升值,降低了島國出口的競爭力。

1973年和1979年的兩次石油危機,勐烈地影響了島國經濟的發展和執行。

然而,島國卻在這個不利的國際環境中,表現出驚人的適應力,順利擺脫了滯漲的陷阱。

《高天之上》

因為在很早之前,島國的經濟就已經開始轉向,由能源消耗型經濟,向能源節約型經濟轉變。

更通俗的講,就是放棄重工業,逐漸向高科技方向轉進。

因為他們早就預料到會發生石油危機,因此提前就在如何省油方面下了大功夫。

石油危機爆發後,油價高漲,美利堅民眾開始控制開支,也開始考慮要購買省油的汽車,而美系車大多數是大排量、高耗油發動機,根本無法和日德車系相競爭。

隨著“島國製造”成功的進入歐美市場,這使得島國對歐美各國的貿易順差迅速擴大。

大量廉價商品被進口到美利堅,而美利堅自己生產的產品卻因為價格太高而賣不出去。

出口業的繁榮,使得島國的經濟得到了突飛勐進的發展,一躍成為了僅次於美利堅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這個時候的島國,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蹟,風光無限,還曾經喊出了要買下整個美利堅的豪言壯語。

然而歷史告訴我們,出來混,沒有硬實力,還敢這麼囂張,是要還債的。

1985年,在美利堅的牽頭下,西德、英國和法國、在紐約廣場飯店,逼迫島國簽署了“廣場協議”。

從此,日元被迫升值。

往後的三年裡,日元的升值幅度超過了50%,令整個世界都為之震驚。

日元的快速升值,直接導致島國出口產品受阻,產生了大量滯銷。

出口受阻這種情況是島國決策層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他們沒有想到事情會發展得如此之快,升值的幅度和速度都大大超出了預計。

為了應對國內經濟不景氣,島國當局為擴大內需,採取了擴張性的財務政策。

在各種擴張經濟政策的刺激下,島國的企業裝置投資率,連續數年處於高水平。

然而,大量過剩的資金並沒有完全進入生產領域,而是推動了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的上漲。

土地神話、股市神話,使得更多家庭的資產價值上漲,企業價值上升,過度的樂觀預期,又導致了過度的消費和過剩的投資。

島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經濟泡沫就這樣形成了。

由於長年的日元升值,機械、汽車、電子等出口行業備受煎熬,紛紛把產業轉移至海外。

島國實體經濟的空洞化,日益突顯。

1992年,島國泡沫經濟全面破滅。

泡沫經濟破滅以後,島國實體行業也遭到了重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