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過後,上京趕考的學子便陸續啟程去京城。

京試也叫春闈,和現代的高考性質差不多。

參加京試的考生,一般都是已經考取舉人。

也有例外的考生,是以秀才的身份越級參加京試。

這是因為縣試考秀才每一年一次,鄉試考舉人是每三年一次,都是在秋天舉行。

同年考取的秀才,無法在當年便參加鄉試。

但有些表現出色的秀才,如果有學院和當地官員的聯名舉薦,也可參加第二年春天的京試。

戲本上寫的那些上京趕考有奇遇的窮書生,可能就是屬於這種情況。

他如果是先考取了舉人,就不會是窮書生了。

但每一個朝代的科舉制度都會有些不同。

除了上榜的名額有多有少,有的朝代還會直接跳過考舉人那個環節,只要秀才就可以上京趕考。

書中描述的這個朝代,能透過科舉上榜的,一共有一百五十名。

也就是說,這一屆科舉將錄取一百五十名進士。

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

*

府城離京城並不遠,坐馬車幾天就到了,所以蘇斌並不急。

他也不想那麼早就去京城。

他是一定要和娘子一起去京城的。

公不離婆,稱不離陀。

如果他們提前去了京城,被太子那個混蛋知道後,說不定又讓府中的美人裝病,騙秦蓁蓁去太子府。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沒有提前到京城的必要。

他們在京城裡面有房子,不像別的考生,到了京城還要找地方居住,找好住的地方,還要熟悉一下京城的氣候,免得考試的時候,因為水土不服而發揮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