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欽宣佈清君側後,毌丘儉也對司馬懿的種種做法十分的不滿,認為司馬一族在擾亂朝綱,迫害忠良,於是也宣佈加入曹綾的麾下,要與東鄉公主一道清君側。

文欽和毌丘儉的做法,無疑是曹芳萬萬沒有想到的,原本只是想要加強對朝臣的掌控,不料卻逼反了兩位手握重兵的大臣。

如此一來,洛陽便再無強援了。

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為了挽回局勢,直接放棄了函谷關,準備率軍撤回洛陽,不料被早就秘密北上,埋伏在半道的文鴛、馬岱、俄何燒戈等部騎兵打了個措手不及。

王平趁勢攻佔函谷關後一直窮追不捨,終於成功將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的三萬大軍聚殲於洛陽城外,

自此,洛陽再無援軍。

姜維親臨洛陽城下,匯聚了王平大軍之後,二十萬大軍勐攻洛陽,半日之內便攻佔洛陽城,攻陷了這座大魏國都。

大軍活捉了小皇帝曹芳。

姜維威逼小皇帝曹芳下退位詔書,宣佈退位,正式宣告了大魏國的滅亡。

曹芳還連下數道詔書,令各州各郡的刺史、太守、將軍們歸降大漢,重歸大漢懷抱。

詔書傳達到各州郡,各州各郡早就被戰爭折騰得疲憊不堪,既然皇帝都歸降了大漢,他們也沒必要折騰了,便紛紛歸降了大漢。

這時候魏延突然宣佈接到了姜維的調令要返回長安,便率曹綾麾下的五萬精銳撤走了,曹綾頓時被架空了一半的兵力。

她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的,現在皇帝都沒了,還清什麼君側?所以她麾下匯聚起來的五萬幷州軍,也紛紛選擇歸降了大漢。

曹綾明知姜維背信棄義,卻偏又挑不出姜維的毛病來,畢竟姜維答應的是助他清君側,成功後會割讓兩州之地給蜀漢。如今不需要清君側了,姜維並沒有違背諾言。

曹綾自知無力拯救大魏了,在陳泰、夏侯霸等幕僚的勸慰之下,只得回到了姜維的身邊。

退位之後,姜維將曹芳遷往長安,準備打算封他為安樂公,令人感受感受此間樂,不思魏也的快樂!

大魏轟然覆滅,令遠征東吳的文欽有些不知所措,他先是收到了皇帝曹芳的詔令,令他歸順大漢,後又收到了東鄉公主曹綾的書信,也是令他歸順大漢。

文欽再也沒有任何理由繼續為大魏效忠了,正好準女婿姜維和女兒文鴛都發來親筆信,勸說文欽歸順大漢。

文欽便再不遲疑,在東吳的江東宣佈歸順大漢,同時還拉著毌丘儉一起歸順了大漢。

這對於孫權而言無疑是個好訊息,他迅速命人出使成都,希望劉禪能夠基於漢吳盟友的盟約,詔令文欽退出江東地界。

不料劉禪以忙於遷都為由暫時置之不理。

數月之後,大漢正式遷都成都,並在十月初一宣佈大漢國都重歸長安,並改元景耀,以宣示大漢中興,景耀萬年。

遷都之日,西域十六國、南洋十二國紛紛派出使臣前來朝賀,大漢一派萬國來朝的盛世景象。

國都遷回長安後,劉禪為了表彰姜維覆滅曹魏的豐功偉績,欲進姜維為秦王,封地位天水一郡之地。

姜維以天下未平為由,故辭不受。

不久後陸遜病故,東吳荊州大軍群龍無首,建鄴卻還被文欽的八萬大軍圍著,文欽的大軍一路向南打到了交州後,與交州刺史馬忠迅速建立聯絡,從而重新獲得了補給線,並牢牢地將江東的地盤掌控在手中。

孫權再次遣使到長安,懇請劉禪撤走文欽大軍。

不料劉禪再次以回成都祭祖為由,又沒有接見東吳的使臣。而交州的水師為了給文欽大軍提供補給,直接縱橫往來於揚州外海,以及長江航道,在東吳水師的眼皮底下為文欽大軍提供補給。

東吳上下覺得大漢是存心要欺負東吳,於是諸葛恪一怒之下聯合了丁奉,攻擊了為文欽大軍提供補給的交州水師。

這可捅了馬蜂窩,東吳竟然背棄盟約,攻擊大漢。

大漢大將軍,秦國公一怒之下,調集三十萬大軍,進入揚州,準備渡江攻擊建鄴。

交州刺史馬忠也調集軍隊北上與文欽大軍匯合,集結十五萬大軍直逼建鄴。

東吳孫權自知無法抵擋大漢雄師,也自知大漢已是天命所歸,自己斷然沒有反抗的餘地,於是主動上表稱臣。

劉禪便封孫權為吳國公,封地為吳郡一城,不需要遷入長安。其餘原來東吳控制的州郡則統統歸屬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