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等人,渾然不知道成都即將面臨一場巨大的危機。

一切還在按照作戰順利推進的思路,做著各種準備,一面為戰爭準備各種輜重,一面為今年之內還都長安做好準備。

此刻的成都城中,僅有一萬四千御林軍。

統軍之人乃是將軍向寵。向寵乃是諸葛亮比較喜歡的一員將領,諸葛亮曾經誇讚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故而向寵的官職是中都督,主要負責鎮守成都,管理宮廷御林軍。向寵雖然深得劉備和諸葛亮的欣賞,但有意思的是,諸葛亮六次北伐,一次都沒有帶過向寵。

這從某種程度上也側面反映出,向寵的軍事能力,其實很有限,做到如今這個位置,更多的還是依靠敦厚的性格以及良好的人緣。

距離成都最近的江州都督鄧芝麾下,原本倒是有兩萬精兵,作為防禦東吳的第二梯隊和戰略縱深,既可以救援永安,萬一成都有事又可以火速馳援成都。

然而因為魏延的私自帶兵北上,為了鞏固永安的防禦,鄧芝不得不分兵一萬去了永安,導致江州也只有一萬軍隊。

成都周遭,除了成都的一萬四千御林軍和江州的一萬兵馬外,便是劍門關還有兩千兵馬,陽平關、白水關、錦竹關各有一千兵馬,其餘各地的兵馬都很少,且多為地方部隊,戰鬥力弱,算不得主力。

然而成都作為蜀漢的國都,被譽為天府之國的腹地,一向少有戰事,故而的的確確也不需要屯駐太多的軍隊。

畢竟誰又能想得到,會有一支大軍可以從陰平小道來到益州腹地呢?

在益州漸漸陷入巨大的危急的同時,在另一處,文鴛、陳泰、夏侯霸、馬岱等將領,卻按照姜維的計策,換裝了魏軍的軍服後,一路極為順利地透過了魏軍重兵把守的黃泥關,然後翻越了重重高山,十日之後,最後出現在了上庸城的北方。

當這支兩萬人的騎兵,打著曹魏的旗號出現在上庸戰場上時,陸遜整個人都驚呆的。

陸遜原本以為,宛城此刻的兵力很有限,宛城的主力都被曹魏的荊州刺史胡質帶著增援新野戰場,被陸遜打得大敗,主力幾乎折損殆盡。

宛城剩餘的兵力,自保都尚且困難,肯定是無力救援上庸的。

上庸的北面是長安,長安如今也正在遭受姜維的攻打。

上庸的西面是漢中,漢中更不可能派兵來救上庸了。

所以上庸是一座戰略意義上的孤島,陸遜之所以先打上庸,後打宛城,其目的便是要佔領上庸,從而堵死蜀漢從上庸攻打曹魏的通道。從而為東吳贏得戰略上的主動。

漢吳結盟以來,曾經多次聯手伐魏,可沒有哪一次聯合出兵能夠像如今這一次這般進展順利,蜀漢已經全取雍涼,而東吳,也幾乎只差一步就要全取荊州了。

曹魏的彷佛國運轉衰了,各大戰場都在接連失利,一副搖搖欲墜的樣子。

然而陸遜很清楚,這些都是表現,曹魏依舊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之所以之前作戰順利,主要是願意在於兩點:一是曹魏最能打的司馬懿率曹魏最精銳的軍隊去了遼東;二是這次漢吳聯手的聲勢做得極大,既打了曹魏一個措手不及,又沒有給曹魏絲毫的喘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