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西域長史府(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西行之前,姜維囑咐各部各將,麾下兵馬出現缺額的,應抓緊補充兵丁。此外在自己返回蘭州之前,應儘量減少與魏國發生大規模的衝突。
當下最重要的三件事便是練兵、開礦和種田。
練兵自然是由各部將領負責安排,一方面抓緊補充缺額的兵員,另一方面也加強部隊的訓練。姜維按照諸葛亮的練兵之法,將諸葛亮的著作《兵法二十四篇》命人謄抄了很多本,下發給涼州刺史府的所有將領,讓他們加強兵法的學習。
開礦則主要由楊儀負責,主要在於開發蘭州西北部的煤礦的寶盆山銅礦,此外還要積極探勘酒泉郡的鐵礦。只要這三處礦場可以迅速開起來,則涼州刺史府的財源和裝備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種田則是各個太守都要負責的事情,無論是麾下的武威太守馬岱、隴西太守傅僉還是銀川太守徐邈,都必須得把種田作為頭等大事,畢竟戰爭的根基在於糧草,涼州刺史府的糧倉必須要做到可以自給自足,才有機會穩穩守住雍涼大漢諸郡,進而和曹魏一爭高下。
事情安排妥當後,姜維令諸葛瞻暫代蘭州太守,自己則帶著兩位夫人和小徒弟劉淵,並令梁緒領著兩千麒麟軍隨自己北上。
他此行的目的地是西域長史府。
西域長史府,是魏國在西域的前哨陣地。
西域長史府的規模,可能是介於郡、縣之間,同時又具有軍屯的特點。西域長史府下的屬官有:長史、主簿、功曹史、兵曹史;還有錄事掾、倉曹掾、功曹掾、監量掾、監倉掾;鎧曹、水曹、帳下將、伍百、馬下、領下、消工等,設定十分完備。
西域長史在行政上隸屬於涼州刺史節度。也就屬於姜維的治下。故而姜維才決心去巡視一番西域長史府。
在西域長史治所內,有完整的行政機構,其衙署在樓蘭城內佔據中心的位置,規模較大。西域長史對樓蘭城和樓蘭地區的居民實行戶籍控制,設司法刑獄,建立郵行網,社會生活有明顯的漢族色彩。
西域長史府下設有軍隊,除屯田外,還負責維護社會治安。總之,西域長史行政機構的組織形式和職能非常完備,對這一地區實行著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曹魏在樓蘭屯田的規模很大,士卒們開墾荒地,修渠築壩,種植各類作物,使樓蘭地區的農業生產有了相當的發展。正是得益於樓蘭地區綠洲的開發,才使得曹魏在西域的統治有了一處穩定的糧食生產地。
姜維穿越前去過一次樓蘭,那裡早已淪為了一片黃沙,除了那首《樓蘭姑娘》沁人心脾外,樓蘭遺址一片荒涼,四處毫無生機。聽導遊說這裡曾經是整片整片的綠洲,三國時期是魏國西域長史府的治所,十分的繁榮,每每想到這裡,姜維都忍不住扼腕嘆息。
路過武威時,姜維巡視了武威城,這裡作為曹魏涼州治所,城池堅固,錢糧足備,果然有涼州第一大城的氣象。
姜維在武威盤桓了數日後,便命令武威太守馬岱,出一萬涼州鐵騎,暫交關銀屏和花鬘各領五千,跟隨隊伍一起北上。隨後率領大軍繼續朝著樓蘭進發。
馬岱還親自護送姜維一路跨越河西走廊,一直送到敦煌郡的玉門關,馬岱才返回武威。
出玉門關時,歸降過來的原曹魏敦煌郡太守皇甫隆已經在玉門關等候多時了。
下一站便由皇甫隆領著姜維繼續往西。
曹魏在西域共有兵馬一萬,其中約有五千人屯在敦煌,另有五千人屯在樓蘭,皇甫隆便率領著敦煌的五千騎兵陪同姜維繼續深入西域。
皇甫隆在敦煌的治理還是頗有成效的,姜維便請皇甫隆與自己並馬而行,皇甫隆一邊走一邊不斷地向姜維彙報著西域的事宜。
自從出任敦煌太守以來,皇甫隆重點從兩個方面加強了西域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