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郭淮的提議,曹綾表示了首肯。

的確,當下已經到了攻打隴西的最佳時機了。

原本還想著趁著姜維去攻打武威,再率軍攻擊武都和隴西,如今看來,形勢發展太快,已經沒有必要再等待姜維攻打武威了,如今就已經是攻打隴西的最佳時機。

於是曹綾便對郭淮說道:“一切便由郭將軍做主吧,為不影響郭將軍前線指揮,本宮這次就不隨郭將軍前往隴西了,本宮麾下的兩位將軍,文鴛有萬夫不當之勇,夏侯霸也長於戰陣,可都交給郭將軍指揮。”

郭淮知道這是曹綾趕走了自己最重要的智囊曹志後,給自己的補償,一來不參與攻城指揮,二來把她的親信派給自己,貴為公主的曹綾,能夠做到這一步,的的確確已經非常不易了。

郭淮只能答應下來。

三日之後,郭淮收到鄧艾的回信,說既然武都已經收復,南方便無後顧之憂了,南安距離隴西比天水更近,自己將率領南安三萬魏軍,先行一步,直接攻擊隴西。請郭淮儘快率領援軍增援。

郭淮沒想到鄧艾行事如此果決,雖然讓鄧艾先帶兵到天水匯合,再一起攻取隴西,的確耗費時日,可大軍匯聚一處,實則更加穩妥,可鄧艾卻沒有遵守自己的命令,直接選擇出擊。

可見這個鄧艾很有自己的想法,或多或少,也不怎麼尊重自己這個雍州刺史的軍令。郭淮甚至懷疑,鄧艾是不是有某些渠道,直接受命於司馬懿?

畢竟鄧艾麾下的三萬兵馬,是司馬懿給鄧艾的。郭淮自認為自己是一位肚量很大的將軍,對於有些跋扈的鄧艾也不以為意,只要能夠打下隴西,大家同在雍州為官,還是和氣為上。

只是可惜了曹志,如此人才將要被埋沒,實在是可惜。但郭淮也沒有辦法保住曹志,於是只好修書一封,寄給曹志,把曹綾要求他返回洛陽的事兒講了,並勉勵曹志,回到洛陽也不可放任自流,仍需不斷錘鍊自己。

書信寄出去後,郭淮毫不遲疑,給曹綾留下了五千兵馬,自己則帶上了文鴛和夏侯霸,點齊兩萬五千大軍,直接朝著隴西城進發。

而另一面,曹志很快就收到了書信,此刻的武都城內,他麾下有一萬六千兵馬,其中一萬人是投降過來的蜀軍,還有六千兵馬是氐王強瑞的氐族大軍。

收到郭淮的書信後,曹志心中悲憤不已,自己才為大魏立下大功,竟然就被曹綾猜忌到這等程度,之前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被認可也就罷了,可連自己的人身自由也要限制,這就幾乎觸碰到曹志的底線了。

倘若再次回到洛陽,被軟禁起來,之前自己所做出的所有努力都將化為烏有,該何去何從呢?再次逃走,逃到揚州去?可那樣豈不是依舊無法逃脫稍有名氣便會被打壓的宿命。

或者跟氐王強瑞一起佔山頭自立,逍遙快活?可他是曹家宗室,身上流淌著魏武帝曹操的血脈,他那顆驕傲的內心不允許他這樣做。

曹志心中萬般悲憤,覺得宗室這個身份既給他帶來了榮耀,又給他帶來了束縛,他胸中有雄鷹,絕不願意僅僅只做一個富家翁,老死在洛陽城。

他痛苦萬分,此刻如果自己不離開武都城,那簡直形同造反,郭淮已經派出了新的武都太守前往武都了,自己無法在此地久留。

“還是回洛陽吧,縱然萬般無奈,也只能如此了!”曹志無奈地嘆道。“郭刺史勸我回到洛陽後,不可自甘墮落,放任自流,可我又能做什麼呢?”

曹志反覆的問自己這個問題,突然,他眼睛一亮,腦子裡想到了一個點。

武衛將軍曹爽,乃是自己的堂兄,與自己交情極好,又深得皇帝曹叡的信任,倘若自己提出加入武衛軍,憑著自己在雍州立下的大功,曹爽一定會答應的。

不但會答應,而且曹爽會重用自己,將來若曹爽領兵出征,自己豈不是又有機會為大魏建功立業了嗎?

想到此處,曹志心中又重新燃起了熊熊的烈火,便開始收拾行裝,打算回到洛陽,重振旗鼓。

而隴西城這邊,儘管城中有兩千白耳軍,還有近三萬的羌人騎兵。

然而當鄧艾率領三萬精銳魏軍抵達後,傅僉卻選擇了守城,而不是出城迎戰。

原因很簡單,鄧艾的三萬魏軍裝備水平明顯高於漢軍,幾乎人人都有一副鐵盔鐵甲,雖然甲胃不如麒麟軍那般覆蓋全身,擁有超強的防禦力,但也基本上覆蓋住了身前的各處要害,一看便是一支精銳之師。

無論是裝備水平還是訓練程度,都遠遠超過了隴西城中的羌族騎兵,各部首領都不願意出城與魏軍野戰,反而願意據城而守。

因為他們許多人是見識過白耳軍守城的威力的,這種威力放在城外野戰,便會消失殆盡,可放在守城戰裡面,卻可以讓城池固若金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