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逸明笑道:“任何行業初期,都是混亂和無序的,誰能進來制定規則,誰就是這個行業的王者,你說是不是這麼個道理?等別人把所有的框架都搭建好,護城河都挖好,你還能輕而易舉地進去嗎?”

林淑儀想了想,說道:“也是。那你有沒有什麼好的物件推薦?”

陸逸明問道:“你聽說過比亞迪嗎?”

“比亞迪?”

林淑儀問道:“幹嘛的?”

陸逸明科普道:“這家公司成立於一九九五年,總部在鵬城,以生產二次充電電池起步。一九九七年開始量產鋰離子電池,產值突破一個億。一九九八年就成立歐洲第一家分公司了。去年成立了美利堅分公司和香江分公司。今年剛剛在葵涌建成第一個工業園,成為摩托羅拉第一個中國鋰離子電池供應商。”

林淑儀微微皺眉,說:“也是造電池的?那豈不是跟你投資的這個新能源科技打擂臺了?”

陸逸明笑道:“不一樣。人家船伕哥根本就沒想過要跟我打擂臺。而且我打不過可以加入的嘛。”

“船伕哥?”

林淑儀發現自己又聽到了一個新名詞。

陸逸明解釋說:“他們的老闆王川福,江湖人稱船伕哥。他一心想造電動汽車。你在課本里面學過沒有,全世界的石油只夠用五十年了。”

林淑儀仔細回想了一下,說:“好像是,然後呢?”

陸逸明說:“化石能源屬於不可再生能源,而電能屬於清潔能源,畢竟風能水能潮汐能核能,都可以用來發電。所以啊,電動車一定是以後的趨勢。所以提前佈局,就能快人一步。”

林淑儀有些憂慮地說:“燃油車現在還是主流,電動車想要取而代之,怕是得幾十年之後了吧?”

畢竟,失去靠山,林家現在就得抱粗大腿啊,哪來那麼多時間可以等?

等到汽車不燒油改充電,那不得等到花兒都謝了?

在來找陸逸明商量之前,林淑儀就已經提前調查了相關的產業概況,不僅僅是電池產業本身。畢竟她能年紀輕輕就執掌景灣集團,這些東西她還是很謹慎的。

陸逸明說:“你瞭解得還挺多的嘛,不過還不夠多。沒錯,電動汽車想要取代燃油車,確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可電動車又不僅僅是電動汽車,你就沒有想過電動腳踏車嗎?”

“電動腳踏車?你確定有人需要這個東西?”

林淑儀挑了挑眉毛。

電動腳踏車在國內的發展起步還是挺早的,一九八三年的時候,夏國第一輛有記錄且能量產的兩輪電動腳踏車就已經正式出現了,150w柱式電機、24v轎車用普通鉛酸蓄電池,是由中海腳踏車二廠研製成功的永久牌dx-130電動腳踏車。

此車一九八四年投入生產,至一九九一年共生產了四萬五千輛,其中出口八百零五輛。

資料那叫一個慘澹。

造成如此慘澹資料的主要原因有三點。

首先是生產技術不成熟,產量很低,導致價格昂貴,夏國的大部分普通民眾連二八大槓都買不起,更別說是電動腳踏車了。

其次是續航能力也不太行,以至於整個九十年代,兩輪電動腳踏車的從業者都被視為“狂人”和“瘋子”——柱式電機的電動腳踏車看上去跟腳踏車差別無幾,而且電能的消耗非常之大,“續航”只有不到三十公里,根本沒有多少實用價值。

而且這玩意兒電池壽命短,爬坡能力差,零部件容易磨損……

這麼一大堆的問題疊加在一起,導致整個市場都對電動腳踏車抱著悲觀的態度。

在八十年代的城市街頭,你甚至都找不到一輛電動腳踏車,要知道,這時的夏國可是腳踏車大國,從平民百姓到國家幹部,腳踏車是社會各個階層人士的出行工具,就像電視劇《人世間》裡那樣,幾乎人人都有一輛二八大槓腳踏車。

即使是在京城這樣的大城市,市區裡面出門無論遠近也都是騎著腳踏車。

陸逸明語氣堅定地說道:“老百姓不是不需要電動腳踏車,相反的,電動腳踏車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桎梏整個產業發展的,是技術不行。既然是技術的問題,那就能用技術的手段來解決。”

“你知不知道,早在一九九五年,水木大學就研製出採用輪轂電機的電動腳踏車。簡單來說,就是把以前由電動機轉子帶動的傳動系統,改成了將轉子直接放在了輪子上,將定子放在了車軸上,這樣,車子在行駛中能量的消耗大大降低,可以給車子儲備傳輸更多的能量動力。”

換源app】

陸逸明頗為感慨地說道:“有了這個技術,電動腳踏車其實已經具備了實用價值,而這欠缺的最後一環,只剩下電池了。”

繞了這麼一大圈,真相大白了,林淑儀終於恍然大悟,驚歎道:“所以你才會斥巨資,投在雷天集團和新能源科技上面?”

陸逸明也沒隱瞞,說道:“是的。你有沒有關注最近的政策風向?官方已經開始有意要推行限制摩托車的法令了。”

夏國的電動腳踏車產業振興,就是從二零零零年開始的,生產規模逐步擴大,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產品效能顯著提升,這一切都使得電動腳踏車突破國標,開始成為摩托車和腳踏車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