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來往安邑的旅人越發多了起來聽北上的人說,弘農那邊打起來了,重新上演了河東的悲劇,白波軍四處燒殺搶掠。

好在這次距離洛陽比較近,董卓逼不得已,只能派出自己的女婿牛輔去平叛,只是收效甚微,白波軍似乎總能快人一步得知漢軍動向,巧妙的與牛輔周旋。

牛輔帶領五萬大軍疲於奔波,這裡打一場,那裡打一架,愣是被耍得團團轉。

總之是亂了。弘農不少世家紛紛出逃,有人逃去南邊,有人逃到了北邊的河東。

衛氏傳承三百年,在周邊各郡自然有不少故交世家,其中弘農楊氏算是私交最好的一支。

兩家人頗有聯姻,衛琤有兩個姑姑就嫁到了楊氏,如今也都跑了回來,拖家帶口好幾十人。

除了弘農楊氏,還有不少小世家,聽說衛氏打退了白波軍,大老遠跑來依附的也很多。

當然,最多的還要數那些無辜受害的普通黎民百姓,僅僅是數日的光景,河東地界再次增加了近二三十萬流民,使得原本開始休養生息的各縣又亂了起來。

或許是聽說了徐晃的英勇事蹟,本著抱大腿的原則,安邑縣城成了流民們聚集的首選之地。

原本只能容納十萬人的縣城,如今硬是擠進來七八萬流民,迫於無奈,衛氏只能出面協調組織人手,僱傭流民在城外擴建衛星城。

新建的養殖場門口。衛琤坐在馬車上,旁邊是正在彙報的養殖場管事。

“按照二爺的吩咐,我們沿著城牆開挖了兩條護城河,引汾水而來,又僱傭不少漁民捕捉活魚投放其中,目前來看,存活率在八成左右,成績斐然。”

“....昨兒個又收取了三百頭花鹿,近百頭黑爺,目前來看一切順利,只是每日飼養的花費頗多,花鹿還好說,那些黑爺的食量不是一般的大啊。

“四老爺今早來過一趟,說是不能再送麥麩來當飼料了,如今城中人口激增,要想撐到明年開春,麥麩也要控制用量,人吃都不夠,更不可能拿來喂黑爺。’衛琤神色一動,麥麩也能吃嗎?不過,他沒有說出來,不然就有‘何不食肉糜’的嫌疑,要知道,人餓極了連土都能吃,就不要說區區麥麩了,好歹也是穀物,煮爛了比樹根還好吃一些,就是有點刺嗓子。聽完管事的彙報,衛錚點了點頭,說道:

“回頭我會讓人送一些雞鴨幼苗過來,同時會有專門的飼料,你要小心伺候著,對了,讓你另外搭建的窩棚完工了嗎?’管事聞言,急忙拱手應道:

“完工了,現在就差火爐子了,工匠連夜施工,最多兩日就能全部竣工,石炭也都準備好了,燒一個冬天沒有問題。’其實,管事心中有一個疑問,為什麼要給雞鴨特意準備取暖的火爐子?城外流民都沒這待遇。似乎是看出了他的不解。衛琤說道:

“按我說的辦就行,等明年你就知道為什麼要給雞鴨供暖了,到時候保管所有人都當你當大爺對待,對你歌功頌德。管事急忙拱手應道:

“不敢,不管,小的不敢居功。

“好了,沒事去忙吧,馬上就入冬了,回頭去府裡領工作服,養殖場所有僱工都有份。”

“工作服?”管事愣了愣。衛琤身旁的許定說道:

“回頭你直接來找我,除了工作服,還有一些特殊的福利,都是公子體恤你們做事辛苦準備的。管事心頭一喜,恭恭敬敬的朝衛琤躬身一禮,朗聲道:

“謝二爺賞賜。’衛琤擺了擺手,許定放下車簾子,坐在前面的許褚揮動馬鞭,馬車徑直朝城門駛去。回到府邸後,衛琤來到住處。蔡琰正在院子裡看書,阿寧和牛牛在一旁追逐打鬧,後廚傳來燉肉的香氣,牛嬸最近廚藝又有精進,習慣了衛琤提供的各種調味料後,做出來的飯菜越來越有後世的味道。見到衛琤回來,蔡琰放下手中的竹簡,起身說道:

“夫君今日回來挺早,累了吧,我煮了參茶,還有牛嬸早上做的綠豆糕。’旁邊,阿寧和牛牛手牽手走來,仰著小腦袋說道:

“綠豆糕可好吃了,衛大哥一定會喜歡的。牛牛也點點頭,舔了舔嘴唇,回味道:

“好吃。衛琤呵呵一笑,左右開弓,分別將兩個小丫頭抱了起來,好笑道:

“真那麼好吃,你還會給我留哦,怕不是都被你塞進肚子裡去了,哪裡還有我的份啊。阿寧聞言,紅著臉辯解道:

“我才沒有,我就吃了三塊,比牛牛還少呢。牛牛紅著臉趴在衛琤的肩膀上,羞羞的伸出小手掌,小聲比劃道:

“我吃了五塊。”衛琤用額頭碰了碰牛牛的小腦殼,惹得小丫頭嬌羞連連,溫柔道:

“嗯,牛牛要多吃一點要吃得跟姐姐一樣肉肉的才好看。話說阿寧真的是變化很大,聽衛琤第一次見到她的時候完全不同,那個時候的阿寧瘦瘦小小的,面板髮黃,一副看上去長期營養不良的樣子,哪裡像現在,肉乎乎的,臉蛋紅彤彤。抱著兩個孩子坐在蔡琰對面,此情此景就像是一家四口一樣溫馨甜美。蔡琰將放在食盒裡的綠豆糕取出來,面露微笑的打量著衛琤跟兩個孩子

“呦,琤兒回來啊!’難得溫馨時刻突然被打斷,院門口兩個貴婦人帶著三個子女走進來。這兩人就是衛琤的兩個姑姑,左邊帶著兩個孩子一男一女的是大姑衛敏,右邊帶著一個女孩的是小姑姑衛甯[ng],也是衛氏有數的美人兒,曾經連漢靈帝也想納她為妃的存在。大姑衛敏今年三十七了,除了牽著的兩個孩子,還有兩個兒子已經成年,被舉孝廉在地方為官,也算是年少有成。小姑姑衛甯今年才二十八歲,比衛琤大三歲而已,是衛老太公最小的女兒,雖是妾生女,但因為是小女,從小就被幾個大哥大姐捧在手心裡,衛暠更是長兄如父,一直把她當女兒養。姐妹倆先後嫁到楊氏,大姑是楊氏當代家主的髮妻,小姑姑則是嫁給了楊氏一位風雲人物:名士楊修。

“我道今早窗外怎麼有喜鵲在叫呢,原來是兩位姑姑要來啊。’衛琤對二人好感不錯,適時恭維了一句。二女相視一笑,她們都覺得衛琤變了,變得更有人情味兒了,以前的衛琤看上去病懨懨的與她們鮮少交流,最多算是點頭之交,還不如府裡的下人親近呢。如今卻是好了,不僅病好了,人也變得精神,變得更加的自信開朗了。

“復兒、梅兒,這就是你們二表哥,還不叫人。”大姑拉著兩個孩子上前兩步說道。

楊復是個半大小子了,十三歲馬上就要十四歲,長得濃眉大眼,虎頭虎腦的,就是個子有點矮,不然長大了一定是個帥哥;楊梅年紀跟阿寧差不多,是個胖乎乎的小丫頭,矮胖矮胖的。

畢竟是弘農楊氏出身,兩人也算是名門之後,知書達理的朝衛琤和蔡琰行禮問候的姿勢都帶著滿滿的儀式感,倒凸顯得不夠親近了,反而有點距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