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在德夏境內這兩個月,基本上是把整個德夏中部的財產給薅得差不多了。

事實上,德夏中部就是整個德夏公國最有錢的地方。

託巴城的貴人們已經被埃米爾薛西斯搶得一窮二白;

加齊山下那些遊牧部落的馬也被李昂和阿迦松分了髒;

艾希科曼是德夏最大的商業港口,這地方倒是沒搶,但商人們一直在這一帶做買賣,同樣利潤頗豐,估計已經把德夏人的現錢耗得差不多了。

商人們這兩個月裡一共向李昂上交了接近二十萬第納爾的分成,或者說叫‘隨軍商稅’——其實就是保護費。

從商人們交上來的保護費,也大致能計算出這些商人隨軍在德夏境內賺到的利潤。

他們在德夏賺到的利潤總額應該超過了一百萬第納爾,因為保護費是交兩成。

在敵境做買賣,商人們交保護費一般都會比較老實,畢竟得罪了李昂他們恐怕就回不來了……

商人們一共隨軍出動了差不多五千人,也就是說,人均獲利大概有兩百第納爾。

當然,一共多少家商戶是不太清楚的,畢竟大大小小的商人都有,有帶著數百人的大商人,也有兩三個人的夫妻店。

但無論如何,兩個月產生了人均兩百第納爾左右的利潤,這肯定能讓商人們滿意了,畢竟商人們只需要給每個僱工發兩到三個第納爾的薪水就夠了……

事實上李昂在這次戰爭中得到的‘正當收益’都已經分出去了。

在託巴城銀庫搞到的近五十萬第納爾,這是正當的戰利品,大部分已經作為犒賞分了出去。

商人們這這兩個月裡上交的二十萬第納爾,也被李昂分給了手下的戰士以及響應他出兵的各家領主。

一出手就是六十幾萬,李昂撒錢確實是很大方的。

這些正當收益,其實是李昂刻意製造出來的一種利益聯絡。

簡單來說,就是要營造一種‘跟著李昂大人打仗有錢賺’的意識,而且都是從正途得到的收益——不搶劫,不禍害平民,但卻比搶劫賺得更多。

李昂分配這些利益的時候一直都是按照各領主出動的精銳軍力數量來的,而且並不是直接分發給士兵,而是把錢給了那些騎士們。

平均落到每個騎士頭上能有一千四百第納爾左右——這可就大大出乎了那些小領主們的預料。

跟著李昂元帥去德夏旅遊了一圈,又沒受什麼損失,一路順利無比,兩個月的時間裡淨賺一千多第納爾——這種買賣上哪兒去找?跟著布倫努斯公爵刮地皮都刮不到這麼多。

難怪長河鎮的人總說什麼‘戰爭就是財富’,打仗還是得跟著李昂大人才行……

其實埃裡克一直覺得領主大人出手太過於大方了,他覺得即便是為了收買人心,其實也用不著散這麼多財出去,簡直就是敗家。

埃裡克會有這樣的想法也很正常,畢竟他還不太習慣當個有錢人——李昂給他的犒賞是一袋價值一萬第納爾以上的珠寶,這傢伙接過袋子的時候手都在抖。

要知道,兩年前,他還在傭兵這個有前途的行業裡,掙著每月十第納爾的高薪——確實是高薪,潘德大陸的青壯年平民,年人均收入差不多隻有二十第納爾。

埃裡克當傭兵的時候,兩個月就能掙到普通人一年的收入,確實算高收入人群了……畢竟這是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的買賣。

但與埃裡克這種沒見過世面的傢伙不同,李昂有他自己的邏輯。

——錢就是拿來用的,屯在手裡可不能下崽。

讓跟著自己出兵的每個騎士都能掙到錢,這不僅能讓這些騎士對李昂產生認同,形成追隨意願,還能讓他們產生一種全新的投入產出思維……

畢竟李昂是按精銳數量分錢的,這是個簡單的邏輯,騎士們很容易理解——跟著李昂大人打仗不能摳摳搜搜的,自己手下出動的精銳越多,能分到的第納爾就越多。

於是,集團軍中的大多數騎士都派了親信扈從跟著商人們去了長河鎮——他們這一路都在保護商人,多少混了個臉熟,長河鎮的商人們當然會給他們點折扣。

他們是去大量採購裝備的,尤其是鎧甲。

因為披甲計程車兵就能被李昂計為精銳士兵,鎧甲越多,下次打仗第納爾就能分得越多。

畢竟下次戰爭明顯已經近在眼前了——巴克斯帝國已經向烈獅王國宣戰了啊。

而長河鎮是什麼地方?

這是軍備商人扎堆的地方。

曾經還是個窮逼開拓領主的時候,李昂就是在長河鎮採購軍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