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終究目的還是為人類造福的。

事實上,人類對臺風的研究,絕不止於此。

颱風是最具破壞性的自然災害之一,一場十五級的超強颱風,相當於一輛汽車以兩百公里的速度在賓士。

每次颱風來臨人類都耳聞目睹其疾風暴雨、排山倒海的威力。

當一場十五級的超級颱風襲擊城市,由強風、暴雨造成的損失通常會高達上千億元。

面對這些超強颱風,人類從工業革命開始,就從未想過坐以待斃。

從上世紀開始,就不斷有人提出,將一枚百萬噸核彈把颱風炸燬,想辦法轉移颱風的方向又或者從一開始就阻止颱風的形成。

漂亮國是一個科技非常發達,同時也飽受颱風襲擊的國家,由於其面臨於兩洋之中的特殊地理位置,漂亮國幾乎每年都要遭受好幾次強大的颱風襲擊。

在極端情況下,一場颱風能讓漂亮國損失上萬億美元的經濟。

為了避免颱風的襲擊,很多漂亮國專家們都在討論如何消滅颱風。

特別是自核武器亮相後,核平臺風的呼聲在漂亮國就沒有斷過。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漂亮國就想將一枚百萬噸核彈發射到颱風裡。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直接在臺風眼引爆一枚百萬噸的核武器,必定能吹走為迴圈提供動力的暖空氣,增加生物測量壓力並阻止風暴積聚更多的力量。

但在核彈發射之前,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緊急叫停了這個實驗。

科學家們發現,就算能成功阻止颱風,但原子彈放射性顆粒會沉積在雲層裡,這樣會給其它地區帶來危險。

哪怕放射性顆粒能夠解決,之後留下的核輻射也會直接危害到人類。

所以核彈平臺風的計劃就這麼直接胎死腹中。

其實幸好叫停了。

以用一枚百萬噸的核武器阻止颱風根本不會起到任何作用,並且當核彈爆炸的那一瞬間,大量的空氣也不會消失。

也許會在短時間內減弱了風力,但之後肯定會形成更強的颱風。

所以發射核彈不但阻止不了颱風,反而會讓颱風的威力更大。

有一種技術叫做雲種散播,也就是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一共分為兩種,一種會產生雪或冰另一種會產生雨。

上世紀,漂亮國進行了一個風暴之怒的專案。

該專案也是為了削弱颱風。

在幾次實驗中,科學家們用碘化銀噴灑颱風,之後觀察到颱風有明顯減弱,這效果似乎達到了人類阻止颱風的第一步。

透過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颱風雲包含的超冷水滴非常少。

從理論上來說這個方法也行不通,一般情況下就算沒有人類干預颱風也會出現減弱的變化,所以在這場實驗中,颱風減弱就只是一個巧合。

一九八三年風暴之怒計劃取消。

很多人認為,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的科技水平還是落後許多。

就像天氣預報一樣,目前人類也無法做到百分百準確。

人類想要控制檯風、控制自然災害來臨暫時是做不到的。

李軒的個人看法是,雖然控制不了颱風,但可以投入更多的資金在天氣預報上面,只要天氣預報的準確率提高了,就能判斷災害會在何時來臨,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去做好防禦,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也一定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