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星斑魚,是具有洄游習性的魚類,它們雖然比較出名的產地,但活動範圍其實非常廣闊。

所以李軒覺得,東星斑,跟西星斑,就算不是同一個品種,也肯定有很大的關聯。

越想,李軒就越覺得可能。

東星斑不讓食用。

李軒摸著下巴,想著能不能想辦法,去撈一網西星斑。

捕撈西星斑對其他漁民而言是非常困難的。

但對李軒而言,是切實可行的。

鰓棘鱸是非常典型的洄游魚類。

由於處於洄游時期的魚類,往往集合成群,向一定方向作有規律的運動,能在一定時期、一定地點大批出現,因而會形成捕撈的旺汛,並能觀察到魚卵和仔魚的出現產地。

這些規律很難掌控。

可是一旦掌握了這些規律,對於發展海洋捕撈、資源的繁殖保護都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要是其它漁民,肯定沒辦法掌控這一規律。

但李軒倒是有一個非常蠢,卻又非常有效的辦法,可以清楚掌控西星斑的洄游規律。

李軒只需要將章魚分身帶在西星斑遷徙的某一條路線上,宛如守株待兔一般蹲點,只要有西星斑洄游,就一定能夠發現。

小書亭

其實,魚類洄游的研究對於開展海水魚類增養殖工作也是很重要的,生物學家們在進行海水魚類增養殖研究時,總是要選擇一些經濟價值高、洄游距離小、放流後回捕率高的品種作為物件的,摸清經濟魚類的洄游規律,使增殖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當魚類生殖腺成熟時,腦垂體分泌的性激素對魚體內部產生生理上的刺激,而導致魚類產卵繁殖的要求,在此期間常集合成群,遊向產卵場地進行產卵活動。

產卵洄游的特點是魚類聚整合大群,在一定時期內,沿著一定路線,向一定方向作急速的洄游。

產卵期間魚類的叢集一方面是由於性腺激素刺激的緣故,另一方面亦是具有生物學適應的意義,當大批聚集的魚群到達產卵場後,就可以大規模地進行繁殖活動。

曾經就有海洋生物學專家指出,結群性魚類能更快地找到洄游路線,比較容易地發現某些定向標誌,甚至平時單獨生活的魚類,在洄游期間也集結成群。

洄游開始的時間、魚類的路線和方向雖然因環境條件的變動而略有變動,但是總的趨勢是保持著相對穩定的。

關於導致魚類產卵洄游的機制,一般認為受生殖腺刺激與壓迫,不得不向著魚類祖先千百年來的老路走。

不過李軒還知道一種說法,魚類遷徙,是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如水溫、水流、鹽度等作用。

因為外因的變化,促使魚類逐漸成熟,成熟導致內在生理的變化。

但有些魚類能自行調節體內外的情況,故無需產卵洄游,無需尋找適當之產卵場所。

而另外一些魚類不能主動調節體內滲透壓與外界環境相適應,則非遷地不可,以求得這種體內外環境的相互協調作用。

因此有學者認為魚類在生殖期間所引起生理狀態的變化,可能反應在血液滲透壓的變化和血壓的變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