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搖搖頭,“沒想到那傢伙就只是看著是個大塊頭,實際上卻這麼脆弱。”

李軒一聽,先是愕然,緊接著就啞然失笑起來,“說稜皮龜脆弱的,你恐怕還是第一個。”

“難道不是嗎?”陳斌反問道。

李軒搖頭,“當然不是。”

稜皮龜是整個海洋中,為數不多能進行環球旅行的生物之一。

有非常詳細的資料表明,稜皮龜需要遊數千英里,用時長達150天,才能到達覓食地或繁殖地。

埃克塞特大學的科學家發現,稜皮龜在旅行的時候,會令人難以置信的沿著潛在的最短路線進行長途旅行,它們經常會沿著一條趨於完美的直線前進。

稜皮龜幾乎一生都生活在海里。只有在產卵和孵化出來時,它們才會離開海洋,呆在陸地上。

這種被陳斌認為很脆弱的稜皮龜,事實上能以血肉之軀穿越世界上環境最惡劣的海洋大西洋。

這是人類製作的很多漁船都做不到的事情。

英國科學家透過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巨大的雌性稜皮龜能沿接近直線的路線遊數千英里,往返於覓食地和繁殖地。

稜皮龜從中非出生地遊往大西洋彼岸的南美洲時,它所走的路線幾乎是兩地間最短的,與之相比,即使最先進的巡航艇也自愧不如。

關於稜皮龜是如何做到沿一條几乎筆直的路線遊數千英里的,對人類而言,這是個謎。

不過有人認為,它們是依靠磁場的感覺,在浩瀚無邊的海洋裡航行的。

但這只是一種假說,一直沒能夠得到驗證。

曾經有研究人員利用安裝在稜皮龜身上的衛星跟蹤裝置,對離開非洲孵化地,橫渡大西洋去尋找食物的25只雌龜進行追蹤研究。

他們發現這些海龜有3條遷徙路線,其中一條全長達七千五百公里。

稜皮龜從加彭出發,沿一條接近直線的路線橫渡大西洋,150天后到達巴西和烏拉圭南部近海。

馬太·維特博士把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皇家學會學報B》上,他說:“儘管對稜皮龜進行了廣泛研究,但迄今為止仍沒人真正明白它們是如何做到成功橫越南大西洋的。我們的研究顯示,它們從加彭的出生地前往覓食地的路線有3條,不過每年採取每條路線的稜皮龜數量都有很大變化。我們不清楚是什麼對它們的選擇產生了影響,但是我們知道這些都是非凡之旅,雌龜沿直線穿越大西洋,進行數千英里的長途遷徙。”

雌性稜皮龜孵化出來不久後,就會開始第一次遷徙。

新生稜皮龜在孵化地周圍水域遊逛幾周後,開始踏上征途,尋找水母和其他凝膠狀食物豐富的覓食地,這一過程需要它們遊數千英里。

幾年後,長得很強壯的雌性稜皮龜會重新游回它們出生的海灘,用前肢在沙灘上掘個坑後,一次產下150枚卵,然後用沙子掩埋。

在繁殖季過後,稜皮龜會頭也不回地爬向大海,開始返回覓食地,再用幾年時間積聚養分,為下次重返築巢地產卵做準備。

李軒看著陳斌,說道:“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全世界的稜皮龜數量一直在下降,但種種跡象都表面,稜皮龜數量下降,是因為人類對海洋的各種活動、開發所造成的。”

陳斌聽得乾笑幾聲,“軒哥,我就是一個漁民,以前甚至都沒出過魚龍灣的海域範圍,所以這稜皮龜數量減少,跟我肯定是沒關係。”

李軒盯著他看了一會,沒有說話。

關係肯定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