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包攬了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影帝三項大獎,周子義毫無疑問成了當晚的最大贏家。

頒獎典禮一結束,就被記者團團圍住。

「請問周導,你現在心情如何?」

「你是否覺得自己已經是國內最好的導演了呢?」

「對於沒拿到最佳編劇獎?你有什麼想說的?是否覺得百花獎的規則有問題?」

······

面對記者丟擲來的各種刁難問題,他早已習慣,應付起來可謂得心應手。

「能拿獎當然很開心啦!」

「沒有沒有,還有很多前輩值得我虛心學習。」

「拿獎是靠質量不是數量,烈日灼心是一部很優秀的影片,我輸的心服口服,百花獎的規則也很有特色,我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

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周子義自己都覺得自己這些年變化真大。

老實說,他是真的覺得百花獎有問題。

讓一群非專業人士來當評委,怎麼保證專業?

但他並沒有向之前炮轟金雞獎那樣向百花獎開炮。

倒不是怕了。

以前只是個小導演的時候都不怕,現在怎麼也能算是一方諸侯的他就更不可能怕了。

也不是因為這次沒吃多大虧。

而是,他知道就算罵百花獎也解決不了問題。

把百花獎的評委換成專業的就能解決問題嗎?

不!

那隻會讓百花獎越來越差,甚至可能都還不如現在。

在所謂的專業人士都是一幫人的情況下,讓百花獎追求專業,追求含金量,只會讓百花獎變成金雞獎第二!

如果這兩個獎項最終產生的結果有八九分相同,那其中一個獎項還有必要存在嗎?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存法則。

顯然,含金量並不是百花獎追求的目標。

就如電視劇獎中的金鷹獎。

雖然拋棄專業性之後含金量被白玉蘭、飛天獎遠遠甩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