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小型旋翼無人機發出極輕的嗡嗡聲響,靈巧的鑽進一個直徑只有半米寬的小洞中。

小洞非常深,無人機在其中飛了6分多鐘,期間還透過一個換氣扇一樣呼呼旋轉的裝置,之後才看到出口。

那裡是一個容積驚人的溶洞,飛機上的測量裝置給出結論:比當初政委在本土第一次見到機甲時的那個溶洞還要大許多。

只是不像基地那麼燈火通明,龐大的溶洞處在一片令人難以忍受的黑暗和寂靜中,只有飛機下方,可以看到密密麻麻,足以『逼』死密集恐懼症患者的黃『色』熒光,以及如同大群老鼠過境一般的

淅淅索索聲。

飛機降低高度,用紅外線攝像頭仔細觀察那些黃『色』熒光。

“我勒個去!”

『操』作員忍不住驚叫一聲,機甲的頭盔顯示器上,清楚的顯現出飛機下方數都數不清的哥布林身影,哥頭攢動,摩肩擦踵,密集的彷彿擠在罐頭中的沙丁魚。

那些熒光,就是哥布林們的黃褐『色』的眼珠——現在這些小綠皮正好奇的抬頭,看向無人機,以至於那一瞬間,『操』作員產生了自己正在與無數哥布林對視的錯覺。

相當噁心,就像身上爬滿了蟲子。

“那裡就是哥布林的巢『穴』吧?”

耳機裡傳來地面指揮部的聲音:

“再找找看,說不定能找到生產哥布林的機器。”

作為一種單兵裝備,高達3到5米的機甲有很多讓人頭疼的缺點,但也有一些讓人捨不得放棄這種大玩具的優勢——比如,擁有動力的機甲可以減輕士兵負擔,讓單獨計程車兵可以攜帶更具威力的武器和更多的彈『藥』,而不會感到疲勞。

同樣的道理,每一套機甲,都有足夠的空間和承載能力,攜帶更多通訊、偵查等電子裝置,使得每一個士兵都能成為一個通訊節點,從而真正形成指揮官們夢寐以求的偵察網路。

通俗點說,一個士兵看到的,就相當於整隻軍隊都看到了。

所以,整個小隊都同步收到了來自地面指揮部的命令。

可憐的戰士只能強忍著噁心,在下方無數哥布林好奇的目光中,『操』作無人機一點點巡視整個溶洞,希望能在細節中發現有所不同的地方。

為了增加效率,他的戰友們補充釋放了另外5架無人機,順著這些小小的通道進入那個溶洞——一隻眼睛看不過來的時候,多增加幾隻眼睛也能滿足需求。

聽起來有些笨拙,但確實非常有效的做法。

政委率領的先鋒小隊進入地下已經過了677分鐘了,按照計劃,再過223分鐘,不論前方有什麼,部隊都必須開始返回地面。

現在好了,找到哥布林集結的地點,至少不用擔心空手而歸。

在已經過去的677分鐘裡,小分隊一共前進了1390公里,但裝置顯示,他們現在的位置距離地面只有1550米,與大型煤礦礦井的深度差不了多少。

顯然,這些洞『穴』其實是個通往地面的斜坡,而非直上直下的“電梯井”。

確認這一點的時候,地面上很多科學家還有些失望呢,他們總想著哥星的地面以下應該有一些現代化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