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馮一博的第一條建議,是為了保障自身安全。

那第二條建議就是要影響內閣,乃至未來大魏朝堂的決策。

而現在的第三條,則是為了保證了元春母子的安全。

有京營在手,在都中才可以不受任何人的威脅。

當然,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避免開國一脈借新皇登基之勢重新做大。

這不論是對誰來說,都沒有好處。

京營是大魏除了邊軍之外,最為精銳的軍隊。

名義上來說,京營本就是帝王的直屬。

只要新皇登基,京營節度使就必然換成新皇的心腹。

可因為太祖和太宗時期,對開國一脈的信任。

京營節度使的位置一直在開國一脈手中。

等到景順帝繼位,當時還是太上皇的太宗皇帝,卻依舊不肯撒手兵權。

這也是一心崇拜李世民的景順帝,對太宗皇帝格外孝順的重要原因。

連違逆都不敢,更別說學李世民搞圈禁了。

不然他的下場大機率會很慘。

在開國一脈數代的經營,還有太宗皇帝的背後支援下。

京營基本脫離掌控,讓他成為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皇帝。

好在,景順帝做事雖然有些不擇手段,但終究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太宗皇帝稍稍精力不濟,他就悄然和王子騰達成一致。

用一個九省統制換回了京營節度使。

這也是當時太上皇不顧景順帝的顏面,胡鬧一樣的擾亂掄才大典,跳出來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的原因。

他害怕了,也老了。

正是從那時候開始,景順帝的動作才越來越多。

因為他對太上皇的顧忌越來越少。

京營從開國一脈的一言堂,逐漸就轉變為新貴和老勳摻雜。

不僅如此,景順帝為了避免兩邊衝突過劇。

他還授意夏秉忠,持續不斷的往裡面攙沙子。

僅僅略施手段,用了一個捐官的方式。

賺得盆滿缽滿不說,還成功稀釋了開國一脈在京營的話語權。

至此,京營之中越發魚龍混雜,不同勢力在裡面各有山頭。

但也正因如此,他們也彼此制衡。

景順帝委派的心腹,新任京營節度使,不僅沒被輕易架空,還有了極大的話語權。

至此,軍權才算回到了皇帝的手裡。

然而景順帝一死,開國一脈的心思就又活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