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戰前準備,上疏攻倭!(第1/6頁)
章節報錯
李守中身為禮部尚書,需要考慮的東西太多。
到了他這個地位,如果不能一言而決。
一般不會輕易在朝堂發表意見。
他們這樣的大老,需要保留自己的權威。
在關鍵時刻才能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如內閣首輔張松越,平時也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樣。
但只要開口,基本就是蓋棺拍板的最終決定。
李守中雖沒入閣,但也是文臣頂尖兒的幾人。
總不能什麼事都自己衝鋒陷陣。
沒有絕對把握的事,就需要有人打好前站。
等到最後一刻再出聲站隊就足夠了。
更何況,他對鈔票持樂觀態度。
雖然不會打擊馮一博憂國憂民的心,但也多少有些不以為然。
若是馮一博願意嘗試,自也無所謂。
反正他還年輕,即使說錯了也沒什麼。
甚至李守中還希望他被人否定幾次。
他堅信:
人才由磨鍊而成,總須志氣勝,乃有長進。
成敗原難逆睹,不足以定人才。
說白了,就是不以成敗論英雄。
在他看來,馮一博還需磨鍊磨鍊。
所以,他的態度就是讓馮一博自己上疏。
而他不會聯名。
馮一博其實也明白這個道理,但鈔票的事確實有些棘手。
想要跨部門去插手,可不是什麼容易的事。
以他的身份來說,能起到的作用不大。
即使上本奏明具體情況,怕也是徒勞無功。
說實在的,馮一博也並不是什麼忠臣。
有過“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裡”的經歷,他對皇權連基本的敬畏都欠奉。
又如何能談到忠君?
對於他來說,皇帝的分量還不如老師。
大致上,就是把皇帝當做高層領導。
沒背地罵幾句都算不錯了。
但換個角度,馮一博卻又是一個忠臣。
他讓東海郡獻土歸附,成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從地理和法理上,都是在為中原王朝開疆拓土。
千百年後,這就是固有領土的證據。
這樣的拳拳之心,誰能說他不是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