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曾經曰過:圍師必闕,窮寇勿迫。

雖然倭國多年以來內亂不斷,但總人口卻還在七百萬以上。

相比之下,東海郡的人口只有兩百萬出頭。

即使這一次東海郡佔盡天時地利,又有火器的優勢。

一舉殲滅了對方二十萬青壯。

可兩邊的戰爭潛力,依舊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如果說,馮一博依舊堅持發動一場滅國之戰。

那倭國這個“窮寇”,很可能會在戰爭壓力之下,讓諸多大名真正聯合起來。

到時候,東海郡必將被拉入戰爭的沼澤。

很難在短時間內覆滅對方。

而且馬島海戰之中,東海郡雖然是大勝。

可要說沒有損失也是不可能的。

而這次最大的損失,就是炮彈、火藥和手雷。

這大半年的積累,在奪取筑紫島的戰鬥和馬島海戰之中。

基本已經消耗殆盡。

雖然東海郡那邊還在加班加點的生產,源源不斷的運送過來。

但也只夠支撐一些小規模的戰役。

若是遭遇軍團集結衝鋒,恐怕起到的作用不大。

何況,東海郡的軍事訓練都是以鴛鴦陣為主。

這種陣法很好,但更適合小規模散兵作戰。

如果遭遇騎兵衝鋒,基本就是送菜了。

而倭國恰好不缺成建制的騎兵。

再繼續打下去,即使能滅了倭國,付出的代價也絕對不小。

最好的結果就是慘勝。

可別說是慘勝,就算是傷了東海郡的元氣。

馮一博都覺得這是得不償失的事。

所以,在出徵之前他就早有謀劃。

也就是說,從一開始。

他就沒想過,只透過戰爭滅了倭國。

就如他常和狗子說的那樣。

戰爭不是必要手段,更不是唯一的手段。

何況,透過速奪筑紫島。

又經歷了馬島海戰,一舉覆滅倭國二十萬遠征軍。

東海郡已經展示了足夠的武力。

現在第一階段的武力展示結束,接下來就可以進入第二步階段。

那就是攜大勝之威,以強大的武力進行威懾。

開始用軟刀子割肉,慢慢消耗倭國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