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國的島嶼眾多,大名的勢力也是犬牙交錯。

不過按照整體來看,全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大島,或者八個地方。

其中,最南端的就是筑紫島。

也被當地人稱為,九州地方。

筑紫島北部主要是以山地為主。

好在山勢還算平緩,形成了很多盆地和平原。

但南部地勢高峻,山脈縱貫交錯。

而且,筑紫島的海岸線曲折。

四周都是海灣、島嶼,還有形成的半島。

也就是說,筑紫島地方不大,但地形極為複雜。

這就導致大軍很難長驅直入。

但也正因為這樣的地形,筑紫島的主要城鎮都分佈在沿海區域。

所以東海郡只要沿著海岸線,繞島攻打一週。

就能將筑紫島大部分地區吞下。

而東海郡制定的計劃,是先佔領西海岸的港口。

以此封鎖筑紫島與倭國出征高麗的大軍聯絡。

這樣可以先斷了倭國主力的後路,同時還可以以此作為據點。

到時候沿著海岸線,就能鯨吞整個筑紫島。

於是,東海郡船隊抵達後,就兵分兩路。

一路由勐子帶領,繼續向北直奔西北部港口博多。

另一路就是馮一博親自坐鎮,攻打眼前的深江浦。

這兩處港口,一個和高麗隔海相望,一個同大魏遙遙相對。

只要佔領這兩處,就能封鎖筑紫島和高麗之間的海峽。

馮一博之所以放棄南部的鹿兒島,選擇先攻打西側。

除了對海戰的自信,也是料定倭國的空虛。

此時,倭國的主力都在高麗。

眼前深江浦這樣的大港口,都沒有幾條船。

而東海郡敢斷了倭國大軍的後路,卻不怕被別人斷後。

是因為,這是在東海之上。

論海戰還沒人是東海船隊的對手!

所以,他才敢繞過南部,還分兵出擊。

等佔領博多和深江浦兩處後。

勐子就會帶著船隊向東,馮一博則帶著船隊往南,

兩邊都沿著海岸線,一路將筑紫島包圓。

最後會在筑紫島東海岸的府內城匯合。

佔領筑紫島全境後,會在府內城休整幾日。

若是沒有倭國主力的訊息,東海郡就會向東,繼續進軍尹予島。

也就是本地人口中的,四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