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論海禁?(第1/4頁)
章節報錯
大魏對外開放的口岸,有十三處之多。
有港口的地方,就有水師護持。
也有市舶司負責收取關稅。
原本大魏開國初期,關稅直入國庫。
是九邊軍餉的重要來源之一。
可近些年,關稅卻是越來越少。
已從初期的數百萬兩,降至現在的幾萬兩。
甚至去年只有兩萬兩。
眼看就要跌破萬字大關。
說起來,確實有些雞肋了。
所以有人提出禁海,景順帝的第一反應。
並不是反對。
而是,在認真考慮可行性。
大魏的船出關不收稅。
只有帶著貨物回來的商船,才被苛以重稅。
而且,皇商除外。
皇帝藉著蒐羅海外奇珍異寶的名義,派支領內帑銀子的皇商去海外經營。
藉以填充內帑。
為皇帝辦事,自然是不用繳稅的。
薛家二房以前做的,就是這樣的差事。
太祖的時候尚好,當時人人都遵守規則。
但慢慢的,就開始有很多勳貴有樣學樣。
皇室可以派人出去尋找奇珍異寶。
勳貴自然也該為此出力才是啊!
於是真正守法經商的,繳納了重稅。
而同樣出海的權貴,卻都找了藉口避稅。
慢慢的,普通海商漸漸消失。
要麼,是心灰意冷。
最終發現,還是買房買地最為保險。
要麼,為了避免不正當競爭,乾脆留在海外經營。
人和錢回來,貨不回來了。
要麼,懂事的投靠勳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