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其實是有商業資本存在的。

其特點,就是高利貸與土地相結合。

在盈利的好也中,典當行業佔有的比重極大。

可以說,算是僅次於鹽的盈利行業。

質庫、當鋪等,遍佈大魏的全國各地。

很多有背景的大商人,就是以此盤剝重息,累積財富。

甚至還有人,將手伸到了一個國家最為重要的農業之中。

在江南等地,很多農村都有這樣的例子。

春天出母錢,貸下戶。

秋天收子錢,成倍漲。

這些商人的觸角,甚至抵達各處邊地。

他們透過高利貸等主要手段,以及各種其他辦法輔助。

掠奪大量的土地。

一些武勳扶持的邊地商人,多以開中積穀,墾闢邊疆起家。

甚至,不乏有藏粟百萬石者。

而在權貴氾濫的江南,有背景的商人則在湖廣等地。

憑藉其雄厚的財力,圍波築堤、捍水為田。

佔有了廣袤的肥沃土地。

這就是古代排斥商人的重要原因。

這樣的資本積累,於國於民沒有半點好處。

只有非比尋常的破壞力。

但無論是大魏,還是其他朝代,又大多隻能坐視這樣的存在。

因為土地兼併的主力軍,大多就是權貴階層本身!

薛家很大程度上,也是這樣盈利的。

但和其他人不同的是,薛家是皇商。

他的本錢,大多是帑銀。

也就是皇帝的私人錢財。

所以,薛家的盈利,大多也都流入了內帑之中。

只有少部分,用來維持經營和留給自己。

之前會出現虧空,也不是不賺錢。

而是賺的少了,上交內帑的時候,就要自己補上。

與之相對的,賺得多也就是自己的。

薛家遍佈各地的商鋪,其實多以典當行為主,輔以雜貨鋪。

雜貨鋪除了正常售賣商貨,也用來清理典當到期的東西。

在馮一博幫忙清理賬目,扼制了下面管事的貪腐之後,又供應了緊俏的海外商貨。

薛家能夠扭虧為盈,成功翻身,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而寶釵原本熟悉的模式,就是薛家的傳統經營模式。

典當和雜貨鋪子的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