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御前奏對,深入描繪(第1/6頁)
章節報錯
關於歸附之後的事,馮一博早在奏疏上作了詳細闡述。
東海國從名義上歸屬大魏,從此成為大魏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歸附是歸附。
卻不代表要放棄一切。
馮一博的奏疏和東海國國書裡,都寫明瞭附加的請求。
或者說,就是歸附的前提條件。
這些條件之中,最為核心的一點。
就是不會如一般州府一樣,任由朝廷派人治理和駐軍。
東海國請求以類似羈縻州的方式,成為大魏邊地中的一員。
所謂羈縻州,多是在邊疆地區,因民族不同、風俗迥異,或是一些其他原由。
中原王朝對所在區域採取的一種,“以夷制夷”的治理方式。
換句話說可能更好理解。
就是任用當地首領,充任世襲土官。
說白了,就是要求保留自治權利,並且可以傳承給子孫後代。
其實這事也很好理解。
說到底,人家披荊斬棘,創下偌大家業。
又發動戰爭,打下了大大一片地盤。
任誰也不會憑白就交出來吧?
能來歸附,就已經體現其心中大義。
提出一些要求,自然也無可厚非。
這在大魏君臣看來,完全都在情理之中。
至於獻土的時候。
是黑龍王親來都中覲見,還是遣使過來獻國書。
又或者現在這樣,讓馮淵這個大魏之臣代為傳遞。
也都只是可有可無,最多是錦上添花的小事。
景順帝也只是為了轉移一下話題,才隨口一問。
當然,之前聽了馮一博讓黑龍王建國的事,現在景順帝隱隱有些懷疑。
不是懷疑其他,而是懷疑為了讓東海國歸附,馮淵是不是無所不用其極?
若說他先答應黑龍王可以自治,以誘其歸附。
再勸其立東海國,以全大魏之大義。
這好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甚至,景順帝覺得,這才更符合馮淵所表現出來的一貫行事。
但就算真是如此,這也不僅不是馮淵的錯處,反而是他的才幹了。
如果真像自己想的那樣,那豈非是說明,獻土之事很可能就是從無到有。
被馮一博以極強的個人能力,一力促成的?
當然,馮一博沒說,景順帝也不會問。
因為無論怎麼樣,東海國能來獻土歸附。
對大魏,對景順帝而言,都已經是極大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