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紐西里州半山公園一帶,當地時間:約12:0020:00

眼望著“甲殼蟲”漸漸遠去,林若詩走進經典咖啡廳,找了一張靠窗戶的桌子坐了下來,然後點了一杯拿鐵。

林若詩打了個電話給丁丁,詢問了一下工作情況,丁丁便將自己所知道的所有關於張惠如的情況跟她說了一下,並暗示若詩,惠如和智奇的關係非同一般。

林若詩微微一笑道:“想不到丁丁你也這麼喜歡八卦啊!”

丁丁著急道:“若詩姐,我可是在為你擔心啊!”

林若詩淡淡道:“謝謝!”然後掛了電話。

林若詩拆開尤勇所送的禮品盒,裡面是一枚胸針,形象是一隻特別有趣的黑螞蟻,特別是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

林若詩含笑著將胸針別在了胸口,然後開啟手機上的相機自拍了一張相片,發現特別適合自己的衣服,也就沒有取了下來。

林若詩坐了大約二十分鐘,就看見陳智奇的車緩緩駛來,然後她的手機響了,但並不是陳智奇打的。

林若詩猶豫了一下,還是接聽了電話,然後快步走出了咖啡廳。

令林若詩有些驚訝的是,張惠如竟然是開著智奇的車來的。

林若詩覺得張惠如看自己的眼神似乎有些異樣,她和張惠如打了聲招呼後便上了車。

張惠如開著車,兩人簡單地就瞭解的情況和調查的方向交流了一下後,便沒有更多的話了。

兩人要調查的區域叫百花嶺,由六七十座高低不一的丘嶺組成,一路基本上都是盤旋的“之”字型、倒八字型、回型針型的道路,而且很狹窄,大多數地方只能一部車透過。

好在一路上並沒有其他的車,而且高度不高,一路都是鮮花和矮小的樹木,雖然常見,但要真正說出花名來,反而不知道了。

無數的蜜蜂啊、蝴蝶啊、蜻蜓、蚱蜢等不時地從她們的車窗前掠過。

兩人首先來到了“星星”養蜂場,迎接她們的是一個五六十歲的男人,自稱老羅。

“星星”養蜂場只有兩個人,老羅和他的婆娘,計養有一百八十群蜜蜂,並不算多。

理論上,蜜蜂採集的半徑通常在二至三公里,如果蜂場附近缺乏蜜源,蜜蜂能飛到六至七公里以外採集,最遠飛行的距離甚至達到了十四公里。

半山公園差不多處於養蜂集中區域半徑的最遠端,大致三公里至四公里的範圍內,這裡的蜂場只有三家。

事實上蜂場大致可分為兩種型別:一種型別主要進行蜂蜜、王漿、花粉等蜂產品的生產,習慣上稱之為生產蜂場,老羅的“星星”養蜂場就是這一類,這個地區只有他一間。

另一種型別主要進行商品蜂王的生產,通常稱之為種蜂場。生產蜂場育王的目的,是用於更換老劣蜂王、遞補死亡或丟失的蜂王;或用於進行人工分蜂,增加蜂群數量;或用於組織雙王群。種蜂場育王的目的,除保種外,主要是培育商品蜂王出售。這燈頭有兩間,一間叫“宏達”蜂品開發公司,另一間叫“幸福”蜂品加工公司。

張惠如將列印出的照片給老羅看,老羅道:“這就是虎頭蜂啊,看個頭比我養的可大不少啊。這種蜂種我還是第一次見到。我們這裡所養的都是最常見的黃金蜂,用通俗的話來概括,打蜜多、能吃苦還不挑食。”

林若詩和張惠如在全副武裝後跟著老羅走到了山坡及樹林間。

大約每隔一百米左右,就有十箱或兩十箱放在那裡,蜂箱周圍到處都是金黃色的蜜蜂,沒花多長時間,就走完了整個蜂場,林若詩和張惠如都沒有發現有任何虎皮蜂的影子。

林若詩發現很多地方有不少廢棄的蜂箱,覺得有些奇怪,就向老羅詢問。

老羅道:“五十年前,這裡可是全國最有名的產蜜區,那時,這一帶周圍哪有什麼高樓大廈,整個紐西里州地區到處者是鮮花、蜂群、彩蝶、蜻蜓這些,真正是蜂類的天堂,這裡雖然近海邊,但是不知為什麼,這裡居然能夠產出各種蜜,百花蜜、洋槐蜜、油菜蜜、龍眼蜜蜂、荔枝蜜、荷花蜜等,尤其是所產的百花蜜味道十分獨特,特別香純,鼎盛時這裡少數聚集有上百家蜂場所,每家從五十群到上千群,你真的不敢想像。現在環境已經變化了,你第一次來這裡,可能覺得這裡到處鮮花盛開,美如仙境,事實上比起以往,那可是差得不是一分半分,現在花種已經少了不止一半,面積少了八成,所以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養蜂人都轉行了,所以你會看到那麼多廢棄的蜂箱,都是廢棄後未清理走的。我年輕大了,也沒有別的手藝,家又一直在這裡,所以我不想離開這裡,所以夫妻兩個人在這裡熬,生活勉強過得下去。”

林若詩和張惠如不禁感嘆萬分,人類文明的高度發展往往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

林若詩和張惠如又問了些問題後,並沒有發現什麼異常,就離開了老羅的“星星”養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