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宛城歲月之十二:內鄉(3)(第1/2頁)
章節報錯
次日,龍十三很早就起來了。
大兵壓境,時不我待啊。
他又來到了火器作坊,這一次,他去的是炮坊。
雖然只是粗口徑、短管身的虎蹲炮,以前依舊採用的是泥模鑄炮法,這種方法特別費時,以前在山西時,因為他一直沒有將這裡當成長居之地,故此,便只是讓工匠們隨意發揮。
不過到了心心念唸的南陽府,雖然依舊是大軍壓境,但無論如何,他可是佔據了一府的地盤,加上白水、湍水、漢水、熊耳山、伏牛山、桐柏山的多層防線,他總算有了戰略縱深。
於是,必須將一些個「利器」拿出來了。
他記得在後世書上看到過,同時期的歐洲由於火炮所用的鐵料大多采用的是煤炭冶煉出來的,故此,使用砂模鑄造法效果最好。
但到了十九世紀時,由於鋼鐵的冶煉技術大為進步,就連大清也開始用鐵模鑄造法來鑄造火炮,效果也不錯。
而自己採用的無論是淋鋼法還是夾鋼法,在精鐵的質量上已經超出這個世界一籌了,此時歐洲人用的火炮多半是銅鑄的,除了銅本身效能較好,對於鑄造鐵炮並無把握也是原因之一。
這一點,一直到拿破崙時代都是。
既然有了質量上乘的鐵料,都是鑄造之法,若是不使用鐵模鑄造法那就是暴殄天物了。
於是,當龍十三召集工匠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後,工匠們都是恍然大悟,與泥模鑄造法相比,鐵模鑄造法週期更短,效率更高。
泥模鑄造法難點不在於「泥」,而在於固定泥的木材,其使用起來不亞於海船用的船料,浸泡、陰乾、晾曬,就木材這一項就需要幾個月。
加上塗上用於隔開木材與鐵水的以特殊泥巴混合其它東西製作的塗料後又需要慢慢陰乾,又需要一個月之久。
若是碰到連綿不絕的陰雨天氣,則時間還要拉長。
鐵模就不同了,一副鐵模可以重複使用多次,陰乾、晾曬時只需要針對塗料就是了。
於是,一個月,就可以出產大量的火炮。
而龍十三眼下用的都是虎蹲炮,就更不需要太過小心了。
眼前,就是一幅幅管徑大小不一的鐵管子,先將細鐵管子的外壁均勻塗上塗料,再將粗鐵管子內壁同樣塗上塗料——當然了,這是個技術活,想要鑄造出來的火炮表面厚薄均勻,這一道工序極為關鍵。
塗抹好後,將細鐵管子小心翼翼放入粗鐵管子裡面,然後將鐵水倒到細鐵管子外壁與粗鐵管子內壁之間的空隙就是了,與火銃的製作一樣,靠近火門的位置空隙會大一些。
火炮成型後,高溫會將塗料外面一層融化、粉碎,這個過程需要時間,當火炮完全定型後,這一層也恰好完成融化、粉碎,就可以將火炮抽出來了。
然後就是給火炮的炮身加鐵箍、炮耳、鑽火門(插入火繩之處),以及鑽內膛讓其光滑平整。
最難的一步自然還是鑽膛了。
與火銃的鑽孔一樣,龍十三讓工匠們同樣使用了拉鑽的方式,不過鑽柄兩側需要各佔兩個人才能拉動,鑽頭使用的是用經過反覆試驗,用小窯冶煉出來硬度最高的鋼製鑽頭。
而之前,則需要工匠們用一根同樣硬度很高的長鐵鏟,加上一把鐵錘,一點點剷出來的,需要的時間非常久。
眼下站在龍十三面前的就是四條大漢正在吃力地拉動鑽頭,而下面的火炮雖然也有固定,不過依舊有兩人照看。
就算是這樣,也需要一點點往裡面鑽動,而這種鑽頭鑽出一門火炮後就需要細心打磨,然後鑽後就報廢了。
龍十三的法子雖然省時、效率高,但無論哪一個顯然都是極為
費錢的。
「大當家」
火炮作坊的管事也是來自山西交口堡的工匠,眼下他也有十兩銀子一月的薪餉,自然是盡心盡力。
「按照您之前同我等講的,一氣開了三十副模具,其斤、一百斤、三百斤的各十副」
「拉鑽也提前準備了一百套」
「之前的一個月都是在準備這些模具、拉鑽、塗料等,今日才是正式製作的第七日,按照之前議定的法子功夫完成一門,三十副就是三十門......」
「可有試驗?」
「有的」,那工匠臉上泛著光彩。
此人將龍十三引到作坊外圍一處大院子裡,這處院落幾乎與後世一個大操場差不多,周圍都是高高的院牆。
在院落的一端的地上,已經放著做好的幾門火炮,瞧那形制斤的,一百斤的,三百斤的各有一些。
「大當家,頭一批都試過了,有一半都是合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