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宛城歲月之七:熊耳山剿匪記(1)(第1/2頁)
章節報錯
自從拿下淅川縣、西峽縣以及樊城後,由於有常年不凍漢水的阻隔,漢水以北、湍水以西的南陽府轄地實際上成了小強旅的大後方,可以放心大膽進行耕種了。
於是,龍十三經過慎重思考後,便決定將兩戶老營青壯重新分到上述地方,主要是南陽縣(白河以西)、鎮平縣(全境)、鄧州(全境)、內鄉縣(全境)、淅川縣(縣城附近)、西峽縣(縣城附近)。
原本是想在平原地帶為主的南陽縣、鎮平縣、內鄉縣三地安置大量人口的,可這幾個地方雖然有地的農戶較少,絕大多數都是唐王、潞王的佃農,但若是按照戶均二十畝分下去,留給老營的田地並不多。
現在好了,多了鄧州和新野縣白水以西的部分,就能較好的平衡人多地少的矛盾了。
在龍十三心目中,一旦有敵軍大量殺到,其必然是從東面平原地過來的,雖然官軍也有可能從西面鄖陽府過來,但一來那裡有老回回的部隊當著,二來因為淅川縣、西峽縣都深處山區、大河旁,以少量兵力守住險要處即可。
除了漢水,西面還有均水、丹水好幾條河流,加上大山阻隔,官軍想要從西邊過來並不容易。
還有,他們若是從夔州府出發,沿途都是崇山峻嶺,糧秣轉運不易,就不能帶領太多軍力以及足夠的糧草過來。
但東邊就不同的,除了裕州,都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無論是大軍還是糧秣都能方便地過來。
何況,有淮河、漢水兩條大河的運力,江南的糧秣、物資也能方便地轉運到中原戰場。
故此,基本佔據南陽府全境後,龍十三立即在境內佈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就是依託流經南陽府城的白水設定的,第二條就是湍水,第三道自然就是漢水。
相信以小強旅的能耐,守住白水一線大有可能,而守住湍水是最基本的要求,再退就是老營農戶遍佈的地方了。
至於漢水,那是為從南面、西面來的敵人準備的。
不過在湍水以西也並不是高枕無憂。
前面說過,南陽府附近有三股山匪,盤踞在內鄉縣與西峽縣之間的金不換已經被殲滅,但淅川縣附近的「瓦罐子」張有才,盤踞在南召縣附近的「黑心狼」周加禮依舊存在。
特別是南召縣附近的周加禮,據說正在接受河南巡撫的招安,愈發猖獗起來。
周加禮是南召縣當地人,幾乎與金聲桓一起發端於豫西群山為盜,與金聲桓、張有才不同,周加禮本是南召縣大戶人家的奴僕,因為女幹汙了主母而逃到附近山上為盜。
因為這廝從小力大無窮,很快就糾集了一幫人馬,並幾乎將除去南召縣城之外、隸屬於南召縣的所有城堡全部攻下。
此人頗有十國其間吃人魔秦宗權的風采,他攻陷城堡後立即將裡面的老弱病殘係數殺死,然後讓青壯男丁互相殘殺,倖存者被他收入隊伍。
至於婦孺,一部分供其Yin樂,一部分則被他殺了作為乾糧,手段之殘忍令人髮指。
但就是這樣的人,後來都被李自成一股腦收入囊中,李自成最後功虧一簣,除了山海關這個偶然因素,自身的問題自然也是極大的。
有這樣的人存在,小強旅自然不能安安穩穩種地。
還有,淅川縣附近的張有才雖然兇殘亞於周加禮,但其畢竟佔據著淅川縣、西峽縣西邊的險要地帶,一旦官軍從西面攻來,這張有才極有可能投降彼等,然後引導他們攻入二縣。
於是,對於這兩股山賊,龍十三非除去不可。
由於李仲的在鎮守淅川縣,圍剿張有才的任務就落到了他的頭上,他這裡的剿匪比想象中快得多。
得知龍十三已經佔據南陽府大部後,張有才不禁
起了投靠他的心思,但有不甘心失去自己的獨立地位,於是同時向佔據鄖陽府的馬守應示好,自然是看那家的條件給的好。
這個訊息被龍十三得知後,立即派人聯絡了馬守應,說起來從山西開始,這馬守應、賀一龍、藺養成三人就一直欠龍十三的人情,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馬守應故意給張有才許下好的條件,並在掘山寺巡檢司設宴款待張有才及其手下的大小頭目,自然將其一網打盡。
而此時,李仲的部隊秘密潛到張有才的幾處巢穴,將其連根拔起。
殲滅張有才部後,以前在陝北與襖兒都司之間的流賊神一魁餘部便遷到了張有才的地盤上,其現在的頭領李部司、紅軍友也欠著龍十三的人情。
由其在淅川縣、西峽縣西部的掘山寺巡檢司(寺彎鎮)、丁河鎮一線鎮守,龍十三倒是放心得很。
但那「黑心狼」周加禮明顯狡猾得多,得知張有才部覆滅後,立即遁入熊耳山腹地,然後不斷派出小股人馬進入南召縣、內鄉縣附近,不斷用暗殺、擄掠的方式對付當地的民戶以及新遷到那裡的小強旅老營農戶。
由於小強旅新到,地理自然沒有周加禮熟悉,而內鄉縣到南召縣之間的大山綿延幾百裡,大山包著小山,溝壑縱橫,想要找到周加禮的藏身之處並不容易。
歷史上高迎祥部經過南陽府後遁入豫西群山,並抵達漢中府引發「車廂峽事件」後,周加禮趁機出山將整個南陽府禍害了一遍。
當時的南陽府人口有百萬之眾,高迎祥西去時裹挾了一二十萬,而被以周加禮為主的「土賊」禍害致死、流離失所者卻不下三十萬!
可想而知周加禮這廝的兇殘。
南召縣城。
新編第八旅指揮使俄木布、副使/長槍兵指揮使龍小虎正在商議剿匪的事情。
昨日,當內鄉縣境內發生第十起土賊殘害鄉民的事情後,龍十三給他們下達了死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