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歲的李佔春帶著四百騎兵來到了文水縣附近。

除了他李佔春,還有那位被龍十三從臨縣弄來的小臺吉俄木布,故此,他這四百騎有一半擅長在馬上搏戰,一半極為擅長騎射。

俄木布的這些少年兵在跟著龍十三混了近一年時間後,由於吃食足夠,原本只有歲的他們已經完全長成大人模樣了,加上密集的訓練,一個個都是孔武有力。

這些人,不僅在原本的騎射、搏戰上繼續加強,在得到紀律、戰陣的強化後已經是一支相當強大的力量了。

而另外兩百人,則是在龍十三看來都保留著極為「濃厚」的流賊、家丁「氣息」者,這些人要不就是投靠小強旅的流賊騎兵,就是被小強旅擒獲的明軍騎兵俘虜。

當然了,這些人一樣在龍十三密集的訓練中得到了錘鍊,不過人上一百形形***,打起仗來自然要聽從指揮,但完全千篇一律那是不可能的,這樣的人龍十三乾脆將其中相當一部分撥給了李佔春,讓其作為小強旅版的「夜不收」使用。

四百騎,賓士在汾河西岸,一路走,碰到有容易佔據的寨子、堡子,自然也免不了進去打打秋風,當然了,作為小強旅的部隊,軍紀嚴明那是必須的。

雖然眼下小強旅眾人都看得出龍十三眼下極為依賴李佔春、龍小石,但那也是有限度的,一旦得知有誰違反軍紀,龍十三也是不會客氣的。

自從李信到來後,龍十三對龍小石的依賴立時就下降了一大塊,在偵騎方面,他也有意識地讓李仲(李友,李自成麾下最會用間的騎兵將領之一)承擔一些偵騎的活計。

雖是如此,小強營闖營「七當家」的威望依舊一時無兩,這沒辦法,創業者就是比後來者有資歷,古今中外,概莫如是。

故此,雖然李信、李仲兄弟眼下逐漸在小強旅聲名鵲起,但依舊比不了七當家。

龍十三讓李自成抵達文水縣後再往東去,那是因為文水縣位於文水(後世文裕河)匯入汾河之處,是除了介休縣附近的師同橋外不多的擁有河上橋樑的地方之一。.

而且,這處橋樑是汾河西岸的文水縣、交城、清源三縣通往對面徐溝、太谷、祁縣的要道,不過由於深處內地,官府並未在此設定巡檢司,任由民眾自由往來,於是,若是沒有意外的話,李佔春就能輕鬆透過此橋去到祁縣與龍十三匯合。

不過,抵達文水縣附近後,這裡已經是太原府的核心區域了,官府是不會坐視他們任意馳騁往來的。

前些日子,不沾泥等帶領十餘部從太原雁門關東進汾河谷地,雖然來勢洶洶,但並未對太原府附近造成太大影響,反而在府城附近密如織網的縣城、軍堡的打擊下只能抱頭鼠竄。

於是,太原府附近的軍隊雖然聽說過龍十三的厲害,但顯然並未見過真章,若是碰到一個厲害的將領,自然會重視起來,但若是遇到一個闇弱又志得意滿之人,顯然是不會放在眼裡的。

不過,太原府乃京城右翼屏障,豈能馬虎從事?

有明一代,山西是除了江南之外出過進士最多的北方地區,留在太原府「待缺」的舉人、進士,賦閒在家者數不勝數,加上晉商八大家全部在省城設有商棧,有極強的財力,可輕易組建起一支精銳團練。

前不久龍十三抄了介休縣的范家,靈石縣的王家,霍州的黃家後,晉商們自然同仇敵愾,紛紛主動捐資興辦團練。

龍十三這麼一鬧,倒是驚出了一對師徒。

這師傅叫袁繼鹹,原本也是監察御史,後來到山西擔任提學僉事,他到了這裡倒是頗有依仗。

袁繼鹹素來有知兵之名,本人也頗會一些武藝,曾收過太原人傅山為學生,傅山交往廣泛,熟知山西地理人脈,師徒二

人倒是相得益彰。

此次流賊大興山西后,原來的太原府知府已經幹滿三年,早就撈飽了,趕緊掛職而去,面對山西如此狀況,想要前來的人並不多,由於袁繼鹹素來有知兵之名,朝廷便讓他「權知」太原府。

而原來與袁繼鹹勢同水火的山西巡按御史張振孫自從被龍十三俘虜、放回後,雖然他自己一口咬定自己是「死裡逃生」回來的,但終究威望大減,於是,也沒了那份與袁繼鹹一爭長短的雄心,雖然官復原職,但多半在家裡醉生夢死。

於是,袁繼鹹、傅山師徒便遵照朝廷旨意,大辦團練起來,傅山作為「待缺」的舉人也補了廢棄很久的「婁煩群牧所」的千戶。

此時,婁煩群牧所已經被直接隸屬於御馬監管轄的「婁煩牧監」所取代,但在他師徒二人的強烈要求下,傅山還是獲得了婁煩牧監三百匹戰馬作軍姿。

當然了,這其中,顯然有晉商們的功勞,否則雁過拔毛的牧監是不會輕易讓出馬匹的。

除了這三百匹戰馬,傅山還從此時已經別安置在谷積山(呂梁山北端)的蒙古部落招募了兩百騎,湊夠騎,加上在太原府城附近十餘縣招募的青壯團練,總計有一步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