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突然說道:「大當家,據說我部上次在汾州城北面的堡城寺救了大量義軍家屬,按說有了這個教訓,敵人應該不會再將家屬放在離靈石縣很近的祁縣、太谷縣才是......」

龍十三心裡一凜,「你的意思是這又是一個陷阱?不過在太原府並沒有多少人馬啊」

不過他很快想到一事,「眼下官軍諸部,有些名氣的就是那天雄軍沒見過了,彼等想要出奇制勝,就只有出動天雄軍,都說盧象升的天雄軍厲害,不過其到底厲害在何處卻一無所知」

便道:「盧象升的天雄軍你瞭解瞭解多少?」

李信點點頭,「略知一二」

「盧象升原本是大名府知府,建奴第一次入寇時,他在大名府、廣平府、順德府三府揀拔衛所兵、百姓,編練團練,本是為了勤王所用的,沒想到隊伍尚未編練好,建奴便退去了」

「此時,他的這支來自三府的團練兵便開往山東西南曹縣附近圍剿愉園賊,據說效果非常不錯,於是朝廷便任命其為上述三府兵備道,繼續統領著三府的人馬」

「上述三府,在唐時曾是天雄軍節度使府所在,故此時人便稱呼其為天雄軍,連今上也認可了,許人馬的編制」

「據說人馬只騎兵,卻極為重視火器和弩箭,天雄軍是時下大明少有的編制了弩兵的部隊,約人,還有大約一千火銃兵,餘者則跟咱小強旅一樣,都是長槍兵」

「其長槍兵的編制也極為類似我軍,擺在前面的長槍長達一丈三尺以上,又粗又長,非力士不能握持」

「他計程車兵全部來自上述三府,都是鄉里鄉親,凝聚極強,哨總多半使用鄉里威望較高者,可謂如臂使指,一呼百應」

「盧象升本人力氣極大,本朝規定,凡是要考武進士者,必須要能輕易舉起一百二十斤的石鎖,舉起來的次數越多,排名越靠前」

「今年年初,本朝進行了第一次武進士的殿試,就在武德殿放了一把重達一百二十斤重的大刀,最後只有兩個人能舞動起來,呵呵......」

「李信,你為何發笑?」

「大當家,你猜這兩人都是誰?」

「我如何知曉?趕緊說來」

「是,此事曾上了邸報,故此職部得知,據說第一名叫王來聘,被賜為‘武狀元“,他也是能舞動一百二十斤大刀的其中一位,另一位叫徐彥琦......」

「是他?」

「是的,此人武藝高強,勇力過人,可惜在文墨上一竅不通,最後還是名落孫山,沒想到最後還是死於大當家之手,而那位王來聘被點了武狀元后立即授予副總兵,並帶了一支京營兵馬前往登州圍剿孔有德叛軍去了」

「職部想說的是,放眼天下,武藝高強者數不勝數,但真正能舞動一百二十斤大刀,並可以之作為自己的兵器者,一隻手都數得過來,而那盧象升雖然是文官,但他卻舞得動」

「這也是盧象升的軍隊被稱為有藩鎮嫌疑的天雄軍,但今上不僅不以為意,還授予其尚方寶劍的重要原因」

「以你來看,盧象升會否出現在汾州?」

「按說不大可能啊,京畿最大的一支、也是戰力最強的衛所兵,真定府神武右衛的兵馬還在沁州,是不可能前往京畿追擊高迎祥等人的,原本以為是祖寬的關寧軍,最後又不是」

「對了,根軍俘虜提供的情報,原本祖寬確實是被派往大名府的,後來又變卦了,而接替他職位的正是盧象升!」

「這麼說汾州之地除了許鼎臣、王樸、曹文詔三部,便沒有更多的人馬了?」

李信說道:「太原是大城,原本有三衛,怎麼也能抽抽調精銳,如果有更多的人馬也就是

太原的兵馬了」

「再說了,在代州還有振武衛,若得一上將統領,還是不容小覷的,紫金梁等剛剛退入綿山不久,官軍截獲的老營人員還在山口的祁縣、太谷縣附近也情有可原」

龍十三看向李佔春,「可打聽清楚義軍的老營都安置在何處?」

李佔春答道:「這一次似乎與上次不同,沒了建奴從中搗鬼,官軍早就將他們合用的人揀拔一空,年輕好看的女子、孩童早就被挑選到了祁縣、太谷縣縣城,餘者老者、病者、弱者自然全部斬殺,被作為‘功績“報到兵部」

「剩餘的應該還有萬餘對青壯男婦,他們是發往京城的,上次建奴在京城附近禍害一遍後,人丁大量流失,而京城附近的田地大多掌握在皇親國戚、大太監親眷之手,正好讓這些人前去替補」

「對於官軍們來說,巴結好皇親國戚、大太監,也是多了一個門路,對了,在祁縣與太谷縣之間有一個堡子,叫東管堡,原本是一個千戶所,後來由於深處內地,軍堡逐漸變成了商堡」

(東管堡,後世祁縣東觀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