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門堡到虎大威設在汾河西岸的大營,相距約莫二十里,中間自然也有小路相連,不過既然是雀鼠谷所在,那肯定是崎嶇蜿蜒險峻。

盛夏,流金似火。

龍十三帶著一千長槍兵、四百火銃兵、四百騎兵正穿行在這條山道上。

對於他來說,在面臨優勢敵人的情況下,必須搶佔先手。

而眼下看得見的先手,那自然是汾西縣的虎大威部了,一旦擊破虎大威部,洪承疇的大圍剿立時就會出現一個空缺。

而此時由於原本駐紮在溫泉堡(交口縣)的賀人龍部已經全部去了岳陽縣追剿高迎祥部,一旦虎大威部出現意外,那麼洪承疇佈置的“三面圍住,一面進攻”的戰略就要破產了。

不過,汾西縣城對於明軍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圍剿點,但對於龍十三來說卻是雞肋,如果要佔據汾西縣,勢必要分兵,而自己本來兵力就不多,故此,他只能做出打擊虎大威的有生力量,使敵人汾河西岸的力量在短時間裡出現空虛的舉動。

而對於虎大威來說,雖然洪承疇命令他在汾河西岸“待機而動”,如果他盡力的話就應該一面紮營,一面讓騎兵機動起來,讓敵人摸不著頭腦才是。

但他顯然沒有想到這一點。

虎大威、猛如虎,作為逃到大明的蒙古人,勇則用矣,輪到深謀遠慮,還遠遠談不上。

這次跟著龍十三的有剛剛加入小強旅不久的李仲,四當家武大定,火銃營把總龍小石、左瓖,火炮營把總郭兆麟,長槍兵千總白九兒、副千總牛一麒。

按照龍十三的想法,凡是新加入進來的,無論是被俘投降的,還是主動加入到,都需要在實戰中歷練才行。

那左瓖從小就跟著左光先練習火器,對於火銃、三眼銃、佛朗機銃、大將軍炮、虎蹲炮都很熟,也會騎馬射箭,放眼大明,像他這樣的人物不會超過十個,他父子就佔了兩個。

這樣的人才,就算他不願意,龍十三也會強留下來。

至於牛一麒,他是真正的弓馬嫻熟,尤其擅長使用長槍,讓其來帶領長槍兵再是合適不過。

當然了,這兩位都才十八九歲,與龍十三年齡相近,這才是龍十三願意將其留下來的主要原因吧。

十八九歲,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武將,受到大明這口染缸的浸染肯定不深,這是肯定的,否則他也不會達到眼下這種水平。

至於李仲,後世的他本就是李自成手下的悍將之一,想必統領兩百騎兵還是綽綽有餘吧。

而那白九兒是三十六家之一的頭領,生得骨瘦如柴,力氣卻大得驚人,像極了傳說中的某人,讓其統領一部長槍兵也在情理之中。

而龍十三自己此時已經從各支騎兵中抽調了三十名年紀都在十八歲左右的少年,不一定是最“善騎射”的,但肯定是按照龍十三操練騎兵法子出產的佼佼者,也就是說,他們都是龍十三的親傳弟子。

這三十人的哨總卻只是一個年僅十五歲的蒙古少年。

此時的蒙古諸部,雖然與大明之間並不對付,但自從萬曆末年天氣愈發寒冷、乾旱以來,並不妨礙普通牧戶對漢地的嚮往。

那是真正的嚮往,就好像猛如虎、虎大威那樣到了漢地後就完全改了漢姓,並以黃帝后裔自居,也自稱為漢人。

這位少年自然也有蒙古名字,但眼下他只認龍十三給他起的漢名——龍小駒。

龍小駒,長相倒是與普通蒙古漢子有些不同,他鼻樑挺高,但臉型卻是圓的,身材也十分粗壯。

龍小石、龍小駒,在旁人眼裡看來,他們都只比龍十三小四五歲,但幾乎成了龍十三的“義子”。

三十里山路,彎彎繞繞的,幸虧是在大山中,若是在開闊處,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就算是小強旅這樣的強軍也需要一日才能到達。

龍十三他們每人攜帶了三日的乾糧,也就是說,他不可能長期待在西岸的。

留守汾河西岸大營的是張德昌,那位在渡口戰役龍十三遇到過的將領,與大大咧咧的虎大威相比,軍將世家出身的張德昌倒是警醒得多。

他在山上佈置了暗哨,還是多重暗哨。

在這個時節,在這個敏感地帶,不可能在山道上出現當地人,故此,想要扮成當地的獵戶、砍柴的、過路的基本不大可能。

於是,龍十三這支部隊出現在暗哨眼裡那是大機率的事件。

不過,在雀鼠谷一側的大山上,最近、最便捷的地方在那裡?

自然是道路,那是千百年來經過無數實踐踩踏出來的,它雖然只是小道,但依舊是道路。

故此,當龍十三帶著大部隊踏入這條道路時,他就沒指望不會被發現,但他也有辦法。

在此時,想要傳遞訊息,還是悄沒聲息地傳遞訊息,自然是依靠人本身來傳遞最好,若是在邊關,烽火則更為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