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安排,可比李自成的“三堵牆”,或者張獻忠的“領頭子”,既高效成本又低得多。

想想都知道,假如弓箭的拋射只造成一成的敵騎損傷,標槍也是如此,刺擊戰馬的可能性高一些,算作兩成,也就是說,在正式與敵人糾纏在一起貼身搏鬥以前,就能讓敵人產生三四成的戰損。

這樣的效果,放在一般隊伍身上,還沒有接觸估計就崩潰了,就算沒有崩潰,也會讓敵人物傷其類,士氣頓時大打折扣,這又為接下來真正接觸戰的勝利奠定基礎。

當然了,這並不是說“三堵牆”、“領頭子”的戰術毫無可取之處。

在施行了以上接敵之前的遠端(刺擊戰馬也算是遠端的一種)打擊後,龍十三還是計劃採取李自成、張獻忠的戰術。

不過他將這兩人的戰術做了折中。

所謂“三堵牆”,便是將騎兵分作三隊,一隊接一隊輪番衝擊敵陣,三隊皆是以嚴密牆式衝鋒,能夠在“三堵牆”式衝鋒活下來的就成為營裡的頭目或者親信,待遇自然遠好於其他人。

“領頭子”也大致如此,不過張獻忠更狠,他的騎兵需要在累計十次衝鋒中能夠活下來才能進入領頭子行列。

牆式衝鋒是龍十三不會做的,那樣的代價實在太高,或者說是一種賭博,賭的就是對方見到“如牆而來”的密密匝匝的騎兵便心膽俱裂,不敢正面接戰,而是掉頭就跑。

但一旦敵人也是這樣的方式衝鋒,那雙方的騎兵就是消耗品了。

至於與敵騎糾纏在一起時如何應對,眼下龍十三隻想到了標槍這一技法,每人都像他那樣配備三根標槍,若是衝陣時沒有刺中戰馬,則不與當面敵人糾纏,繼續向前,繼續用長槍刺擊下一個敵騎的戰馬。

若是敵人離得較遠,則率先用標槍拋射。

如此週而復始,龍十三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哪支軍隊能夠忍受高達五成的戰損而不退的,而敵人一旦逃跑,除非不顧惜馬力拼命跑,否則就會成為弓騎兵的活靶子。

而對於肉搏兵、弓騎兵,會在薪餉、婚配、晉升等方面上做出區隔,這與李自成、張獻忠的做法一樣,你想要在龍十三的麾下出人頭地,在騎兵的肉搏兵裡雖然風險最大,但待遇最好。

有了兩萬兩銀子後,龍十三決定給他的部隊發放薪餉。

當然了,由於隊伍飄忽不定,所謂的薪餉也就是在有錢的時候能發就發,沒錢的時候自然只能保證溫飽,他考慮的是,“我沒有更多的人來管理、搬運這些錢財,還不如發放到士兵手裡”。

長槍兵每人一兩月餉,騎兵二兩,沒辦法,誰叫騎兵太過稀少呢。

這樣一來,每月才花去三百兩,他可是有兩萬兩的,可以用上一年多,至於時間到了再去搶就是了,誰叫他們是流賊呢。

什麼?你想做生意?那說明你不是一個合格的流賊。

雖然都是騎兵,但肉搏兵平均有二兩半的薪餉,弓騎兵則只有一兩半,其他待遇以此類推。

龍十三在心裡測算過,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後,大致有了一個底。

“於是,在一場騎戰中,己方就有極大可能以最多一成戰損換得敵人五成左右的戰損,從而讓敵人奔潰乃至逃亡,然後在追擊戰中再給其造成一到兩成的傷害,那麼這一戰就算大獲全勝了”

“況且這是一個異化的明末世界,士卒們多一分練習就能在賦值上收穫一分,在高強度的訓練之下,我的軍隊很快就能趕上敵人的精銳”

當然了,一切都是美好的願望,一切才剛剛走上正軌,會收穫什麼結果還不好說。

至於長槍兵,顯然是龍十三最擅長的了。

在青龍渡又招募一百人後,他手下就有了兩百長槍兵。

作為遮護老營,以及鎮守一方的主力,龍十三對於長槍營的訓練也是煞費苦心。

雖然作了“訓練三個月”的打算,但他也知道多半是不可能的,明軍不可能坐視你在一個地方大大咧咧休整、訓練,何況他還有“任務”需要完成。

他準備完完整整訓練兩個月加二十天,留下十天去剿匪。

於是,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他讓所有騎兵、長槍兵都放開肚子吃,自然是要好好訓練一番了。

在以前,他雖然有過訓練,但都是匆匆忙忙的,很少有像現在這樣有相對從容的時間。

對於長槍兵來說,與騎兵又不同,由於是步軍,他們依賴體能和耐力更勝於力氣。

於是,龍十三對他們的訓練辦法是:

每日起來後圍著小校場跑上十圈,然後再吃早飯。

上午進行佇列訓練,幸虧他還有十個受傷後傷愈歸隊的“老”兵,於是,就不需要他親自一一糾正那錯漏百出的佇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