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羈絆(第1/2頁)
章節報錯
117 羈絆
誰知,這傻小子剛知道,轉過頭又告訴了路曼聲——
不知向右大哥知道了會怎麼想,家裡的這個傻小子,居然免費送給自己的對手這麼多的情報,傻小子之名果然不虛。
在醫王莫龍根之後的第二個人,便是去年“十銀”的得主,陳墨染。相傳,他是大堯醫壇最接近醫聖方劍之的人。
才二十八歲,卻有如斯的成績,已經很了不得了。待他到方劍之那個年紀,興許也能達到他的成就。
而陳墨染本人,也是以醫聖方劍之為目標。去年奪得“十銀”頭銜,於他不過是開始,總有一天,他要站在與方劍之同等的位置上,去向他挑戰!
方劍之是大堯王朝的傳奇,即便同為首席的醫者,也難企及他的高度。他在學醫之人的心目中,已經不只是一個簡單的醫者,更像是一個傳奇、一個目標,或者說一個符號。
許多人想要打倒他,但更加敬佩他!
甚至,在許多的習醫者之中,只看到他一個人。他就像是一個象徵,吸引著這些年輕人和後一輩努力向上攀登。他讓人看到了醫術的神妙和傳奇,因為他的存在,大堯王朝的醫術才能光輝不減。
陳墨染的賠率是一賠二十,雖然他被評價為是最接近方劍之的人,但畢竟不是真的方劍之。
他今年不過二十八歲,就算再怎麼有天賦,資歷就擺在那裡。不像莫龍根,行醫幾十年,又有醫王之稱,更被評價為唯一能和醫聖一較長短之人。一個是接近,一個是同一水平面上,情況自然不同。
陳墨染最擅長治療瘟疫,他是在瘟疫中絕處逢生少數的倖存者之一。
大堯史書載:新平三年,癸巳年,四月,吳城大疫,死者大半。
就在州府下令封城防止疫情蔓延之時,來了一位白衣大夫。這位大夫,不但穩住了疫情,同時也救下了當時年僅八歲的陳墨染。
自那以後,陳墨染便鑽研醫術,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陳墨染醫術有成,各方面都很優異,但他的主攻方向卻是治療瘟疫。
也許是小時候親眼得見疫情有多麼的恐怖,他勵志要成為一位大夫,出現在最危急的第一線。
而他的心中,一直都記得那位白衣大夫的模樣。午夜夢迴,總是看到那道白色的身影,由此鞭策著他前進!
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像那位白衣大夫一樣,做一個懸壺濟世的好大夫,為身處絕望的人帶來生機和希望!
待他學有所成,經歷兩次失敗,最終站到尚醫局這方寬闊的平臺上時,他見到了傳說中的醫聖方劍之。
雖然已經過去許多年,當年英俊的白衣大夫已經留上了鬍鬚,面色更加祥和,他還是一眼便認了出來。
那便是當年救他還有吳城許多鄉親的白衣大夫!
沒有想到,他一直感激的人就站在自己眼前。
陳墨染已經不是個毛頭小子了,但看到他時,還是禁不住熱淚盈眶。
那時候的方劍之,不是醫壇上大名鼎鼎備受尊崇的醫聖,也不是大堯王朝的首席大御醫,他只是一方遊醫。在臨近城鎮遊歷之時,聽到了吳城暴發疫情,死了許多人時,才趕到了這裡。
在州府下令封城,決定讓吳城百姓自生自滅之時,他不懼危險來到了城中。救下了吳城的百姓,也救了他。
這十幾年中,也不知這位醫聖經歷了什麼,心態又發生了什麼樣的轉變。他開始走入大家的視線,成為醫中之聖。
或許透過這種方式,能幫助到更多的人。而在陳墨染看來,成為醫壇的傳奇,所起到的模範鼓勵作用,比其本身意義更為深遠。
像他,還有許多的年輕人,都以他為目標,默默地努力著、奮鬥著!
今年的杏林盛會,陳墨染志在必得。因為他想離他更近一點,就站在他不遠的地方,不斷地向著那個目標奮鬥。
吳城之事,陳墨染並未和方劍之提及,雖然他有不少開口的機會。如果說醫王莫龍根是個性情怪癖在任何事上都不肯輕易妥協之人,那醫聖方劍之,則更像是鄰家老爺爺,慈祥和藹,其精神和品質都令人十分欽佩,讓人心悅誠服。
但在看診過程之中,方劍之又比任何人都要嚴格和認真。一絲不苟,對屬下嚴格,對自己則更加嚴苛。因為他始終將病人的安危和感受放在第一位,底下人有一絲疏忽,帶給別人的可能就是終生的遺憾。
學醫本就是一個嚴謹而認真的過程,沒有任何懈怠和玩笑的餘地。
在一次尚醫局的例會中,醫聖曾翻過他的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