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尋微信公眾號“qdread”並加關注,給《妙手天醫》更多支援!

112 新血

“整個提刑衙門連夜翻閱古籍,查詢菁米花香和青蝥相關記載。但是翻遍了古籍,也沒有任何所獲。在天快亮時,向提刑在一本名叫[本草奇方錄]中找到了一段有關菁米花香的描寫。古籍中言道,這種菁米花香味道濃郁,香飄千里,一些昆蟲以菁米花香為食,美則美矣,卻是最難預料的‘殺手’。”

能寫出這樣的真知灼見,那本[本草奇方錄]也算是一本了不起的著作了。

“託你的福,父皇和向提刑終於找到了賀永俊大人真正的死因。順著這條線索查下去,相信向提刑很快就會有收穫。”

“就是這個原因,皇上才會授予我‘百傑’的頭銜?”

“也不只是如此,你的第一部分考題讓父皇對你生了一絲欣賞。但單憑這一點,父皇是不會為了你破例的。真正讓父皇下定決心,繼醫聖方劍之之後又一個例外的還是你第三部分的考題。”

“第三部分的考題……”路曼聲的思緒在輕輕地低喃中,不禁回到了杏林盛會複試第四輪最後一部分的考核現場。

杏林盛會最後一輪複試,在四輪複試考核中是最為嚴格的一環,分為三個獨立部分。一個部分發揮失常,很可能便意味著你的敗北。因為能進入複試最後一輪的,都不是普通之人。每個人,都有幾把刷子,是不會給你這樣的機會在另外兩局徹底翻盤的。

第一部分是方才所提到的,有關賀永俊大人暴斃一案的看法。第二部分考驗的是應試者對人體穴道的把握以及下針分寸。這兩個部分,在重視基礎和理論的同時,更關注的是實踐當中的動手能力。

照本宣科、紙上談兵許多人都會,但研究醫術的意義,便在於治病救人。做不到這一點,說得天花亂墜都沒有用。

第二部分,路曼聲充分體現了心細和大膽這一特點,又不失創造性。讓看完答卷的主考官以及崔永復皇上等人,見識到了她堅實可靠的實力。

第三部分,也是左右皇上決定的最重要一個部分。

還記得路曼聲在開啟考卷,看到第三部分考題時輕輕噓了一口氣的神情。這個複試,考出了太多的花樣,路曼聲還真不知道第三部分又會冒出什麼樣奇怪的試題。

第三部分的考題,是一個有關醫術的思維拓展題。

在考卷的最前,給了兩個大夫治病的案例。一個是當朝最引以為傲的醫聖方劍之為旬老夫子治病的情形;還有一個是一位至今在大堯王朝醫壇仍然籍籍無名卻受到聖上金口稱讚的無名氏治病的經過。

於是,問題來了。同一樣的病症,經由醫聖和無名氏分別診斷,其過程和口述全然不同。但他們所醫治的病人,最終都得以康復。迥然不同的兩個人、截然相反的兩種治病方式與理念,為何能有同樣的結果?對於這兩個人,你更支援哪一種,有何看法?

這道題,著實將一班考生打得措手不及。

尊醫聖者,則支援方劍之。更重皇上金口玉言的,則尊無名氏。無一例外的,要寫上自己遇到此種病情該從哪裡著手,需要注意哪些細節,耗時多久,每個階段病人會有何種反應,面對突發情況時自己該如何處理云云。

這是必不可少的,哪怕心裡一開始便有支持者,也不能太過明顯。經過一系列的敘述,最後得到與醫聖或無名氏相同的結論。

這便是眾人回答這道題的基本模式。

當然,這裡面也有更為聰明之人。重點在論述這兩者行為的合理性,試圖從各方面來讚歎兩人高明的醫術、獨特的技巧。這是最為穩妥也最周到的回答,但若真的這麼做,就掉進了出題人的陷阱。

這是一道糾錯論證題,在每個案例中,都有兩處細微得不能再細微的錯誤。譬如醫治過程中九針的使用,最適宜用鑱(音同“纏”)針的情況,因為題眼中一句方醫聖從一排銀針中取出一枚長1.6寸的鋒針,而被一干大夫所忽略。

又譬如,無名氏洋洋灑灑寫下這樣一張藥方:川烏3錢,細辛五錢,人參8片,烏頭2錢,甘草4錢,半夏6錢,黨參2錢。溫水吞服,熬煎三次。

這張藥方,稍微有些經驗的人都能看出其中的問題。半夏和烏頭相剋,喝了不但不能治病,反而還會誤事。

但就是這樣明顯,大家才不認為醫聖和無名氏會犯這等低階的錯誤。若真是錯誤,那病人也不可能痊癒。大夫們抓破了腦袋,拼命想著這張藥方的合理之處,寫出來的答案千奇百怪,真讓人啼笑皆非了。

這些人俱是名醫,每個人的經驗都非常老到。但醫聖的光環和聖上的權威,足以讓這些人失去獨立思考、堅持自我意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