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學畢業那年夏天,舅父帶著他小兒子繼兵,也就是我的二舅表哥從河西走廊的祁連山下來到了我們農村老家探親。

這一年舅表哥也剛剛高考結束,他以全市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入了中國地質大學,市裡面還資助他大學四年的學費,在當時也算給家裡掙足了面子。他和姨表哥全虎兩個同一年出生,繼兵比全虎大幾個月。他只比我大四歲,卻比我整整高了六個年級,我小學畢業,繼兵高中畢業,因為他上學比較早。

可惜表哥僅僅上了一學期大學就休學回來了,原因很簡單,他一直夢寐以求的大學是北平大學。所以想回來復讀一年,再繼續報考北平大學,但最終還是事與願違,後面又參加了三次高考,還是沒能考上北平大學,並且高考成績一年比一年差。第二年考上了西北師範大學,第三年考上了蘭州大學,第四年只考了北平的一個普通二本學校,不得已只能去上了。

舅父帶著繼兵來我家的時候,我們全家人都很高興,這也是我第一次見舅父和表哥他們,雖然小時候見過他們,但那個時候我還只有兩三歲大,一點記憶都沒有。

舅父很慈祥,說話也有條不紊,雖然已經年過五十,但全身散發出來的軍人氣質還是無法遮蓋。聽父親說舅父是高中生,有文化,知書達理,年輕的時候儀表堂堂,英俊不凡,還參過幾年軍。舅父身材魁梧,五官端正,圓圓的大眼睛煥發著睿智的光芒,高高的鼻樑,濃密的睫毛。他和人說話的時候從來不會辯論對錯,但他說的似乎都很有道理,讓人信服。他幹了很多年村支書,是大家公認的好支書,能真正為人民服務的公僕。

舅父這次回來,一方面是探親,最主要的還是給表哥找復讀學校。靜寧一中是甘肅省數一數二的好學校,雖然只是小縣城的一個普通高中,但是高考的本科升學率遠遠超過那些大城市的高中。所以舅父打算讓表哥去靜寧一中復讀一年,當時靜寧一中的一個副校長叫王克文,是歷史教師,他是舅父同村的鄉親。舅父去學校找到了副校長王克文,想透過老鄉的關係讓表哥順利進入靜寧一中復讀。結果王克文說需要繳納五千元的押金才能在本校復讀,當時舅父家裡的經濟條件比較拮据,供給兩個表哥讀書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加上舅父這個村支書本來也沒有多少收入。舅父實在拿不出這麼多錢就作罷了,最後表哥去了會寧一中復讀。

雖然表哥不能在靜寧一中復讀,但是暑假的兩個月時間,他都呆在我家。我記得表哥的兩個手提箱裡面大部分裝的都是書,除了幾件夏天穿的衣服。

表哥平時沉默寡言,不是很喜歡說話,大多數時間都在看書,他最愛看的是長篇小說《紅樓夢》,當時他也在看《說文解字》《資治通鑑》《史記》等等。他時不時會給我講一些小說裡面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這讓我慢慢開始好奇起來,當時電視臺正好在播放四大名著電視連續劇。我就決定先看書,然後再看電視連續劇,結果我一看就入了迷。

這是我第一次看長篇小說,沒想到《紅樓夢》居然會給我帶來這麼強烈的心靈震撼,裡面的每一個人物形象都讓我記憶深刻。我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連飯都顧不上吃,母親她們去下地幹活我也不去,一頭扎進《紅樓夢》不出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讓我唏噓感慨,賈寶玉的憐香惜玉和至情至性讓我又愛又恨,丫鬟晴雯的叛逆和倔強讓我欽佩不已。總而言之,曹公把每一個人物形象都刻畫的入木三分,惟妙惟肖。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了小說的魅力,《紅樓夢》也是我的啟蒙小說。

很多人都說《紅樓夢》讀不懂,裡面的人物太多,人名太多,背景太複雜。我想這可能和每個人的性格有關,有些人喜歡讀《水滸傳》這種快意恩仇又帶點江湖義氣的小說,有些人喜歡讀《三國演義》這種俠肝義膽又帶點歷史背景的小說,有些人喜歡讀《西遊記》這種充滿神話色彩的仙佛小說。

後來才發現,《紅樓夢》對我的性格和價值觀也有了深刻的影響,我為人處世的方式以及面對人生百態的心境都和普通人有點不一樣,說不上是好還是壞,只能說人各有志吧!

表哥不僅讀書多,還寫了一手好字,鋼筆字端正大方,毛筆字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他曾經上大學的時候還在夜市擺過賣字小攤。我和父母之前去他家過年的時候,見他臨摹過偉人的一首《長征》詩,真可謂大氣磅礴,幾乎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看完非常喜歡那幅字,臨走的時候表哥打算送給我,只可惜當時舅母給我們裝的東西太多,那幅裱好的書法只能留下了。

可能是因為表哥看過的書實在太多,所以對他的性格以及價值觀都形成了很大的影響。他有天生的悲天憫人的佛心和慧根,他來我家的那個暑假,地裡的農活很忙,所以母親就叫了村裡的一個十三四歲的姑娘來幫忙乾點雜活。

那個姑娘叫引娣,兄弟姐妹五個人,父母都是殘疾人,家裡的生活條件非常艱難。當時她的兩個兄弟年齡都還小,兩個姐姐和她母親經常給村裡其他人家幫忙去幹活,回報就是管吃管住,沒有工錢,有些人家沒地方住,晚上幹完活吃完飯就讓她們回家去了,第二天繼續來幹活。可能是表哥看引娣實在太可憐,所以就私下給她十塊錢讓她買點好吃的東西,表哥是偷著給她的,怕母親知道了唸叨,但後來母親還是知道了。現在看來,表哥和引娣,還有我們這些形形色色的芸芸眾生,其實都一樣,都是可憐可悲之人。

多年以後,表哥又讀了研究生,畢業以後就去農村當了一名普通教師,去教書育人,去為人師表,去傳道授業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