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爺爺,那廣場下面埋了不少人吧?”我故意這麼問,是想喚起老洪的記憶。

“他們……他們全都死了,埋在了一起,我癱了後不能再去看他們了,不過……不過用不了多久,我就去陪他們。”

老洪說話語速很慢,而且三句話得有兩句毫無價值。

無奈,面對這麼大年紀的老頭,我知道著急也沒用,只有繼續引導。

“當時鬼子不少吧!”

“鬼子?對!鬼子——好多的鬼子,怎麼殺都殺不完。”

老洪忽然雙眼瞪了起來,死死盯著左側的牆角,好像看到了十分可怕的東西。

我下意識順著他視線望去,只看到牆角。

“我們殺了好多鬼子!血……血都染紅了鞋面,我們戳破他們的肚子,然後我用木棍挑出他們的腸子……餓了後,還吃了他們的心肝。”

聽得我頭皮一陣發麻,不過也可以理解,在那個時代每個華夏子女嚴重都是國仇家恨。

“老洪爺爺,死了多少鬼子?他們屍體呢?”我繼續問。

老洪似乎比剛才清醒了不少,說的話也更能聽明白了。

“幾百個吧!”老洪渾濁的雙眼裡佈滿了血絲,聽我提到鬼子數量,頓時一副咬牙切齒的樣子,給人的感覺是他又回到了那個短兵相接的戰爭時代。

“他們全都被我們扔進了一個大窟窿裡。”

“大窟窿?什麼樣的大窟窿?”

“地上忽然冒出來了——當時鬼子用迫擊炮打我們,結果地上就冒出個大窟窿,我記得大窟窿裡有很多人骨頭,什麼樣的都有,有的還被青銅鏈子鎖著。”

剛開始,我還聽得有點頭大,什麼又是迫擊炮,又是大窟窿,可聽到後面也就恍然大悟了。

他的“大窟窿”應該是迫擊炮恰巧炸開了古墓,而他所說的很多人骨,有的人骨還用青銅鏈子拴著,應該指的是古墓中陪葬的人。

自古以來,帝王甚至大官貴族的陵墓必有陪葬,可以是器物、牲畜,還可以是人,用人陪葬稱之為殉葬。

在古代,殉葬是一種壓迫百姓的手段,也可以被稱為是人殉,主要在漢代以前。

殉葬的人可以是墓主人的妻妾或者是奴僕,當墓主人死後,這些人都會被送到陵墓中,以各種方法殺死。

在商朝時期,殉葬的人大多是奴隸,到了秦漢開始用俑來代替人,就比如秦兵馬俑、漢兵馬俑。當然,不是說沒有活人殉葬了,而是收斂了一些。

遼代的時候,殉葬再次盛行,遼太祖去世後,有一百多名大臣為其殉葬。

殉葬可以說是延續了幾千年,直到明朝明英宗時才被廢除,也就是說朱元璋時期仍在使用殉葬。

不過這種用了幾千年的習俗不可能一下子就灰飛煙滅,在清初時仍有部分在使用。

辛亥革命後,嚴禁殉葬,但還是會有個別人買兒童殉葬,當然到了這個時代就屬於個例了。

對於前秦時期“人殉”的瞭解大都是透過考古發掘,但明朝前期卻有十分詳細的記錄。

據《明史·后妃傳》記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

在明太祖駕崩之後,陪葬和殉葬的人多達40個,而殉葬的就有38個,換句話說就是這38個人全部都是被殺死的。

明代的殉葬方式基本都是自縊或者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