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外有個石頭壘砌的灶臺,已經被火燻黑了,看得出歲月的痕跡。

老頭很熟練地切了一些羊肉,又從茅屋門口一側的土裡挖出個袋子,從裡面拿出新鮮大蔥和洋蔥。

小雪很有眼力勁兒地抱來個小鐵盒,裡面放著花椒、八角、辣椒及油鹽醬醋。

這一幕都讓這一路基本沒笑過的嫦娥笑出了聲。

這也太有生活氣息,看來還真是我多心了,眼前的一老一少就是生活在天山下的普通百姓。

不到十分鐘,香噴噴的爆炒羊肉香味便撲鼻而來。

老頭又從石洞壁上拿下個小簸箕,從裡面拿出幾個樣子像是大餅,中間鼓起來的的食物。

老頭說這叫“饢”。

饢?

我去年我在中央四臺的《舌尖上的中國》節目裡看過關於饢的介紹,是一種烤制的麵餅,中國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當作主食,新疆和蒙古地區很多居民至今食用。

饢在新疆有著“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饢”的美譽,歷史上伽師人就以打饢謀生著稱。

最大的饢叫“艾曼克”,中間薄,邊沿厚,中央有花紋,直徑達4050厘米,被稱為饢中之王。

最小的饢叫“託喀西”,厚1厘米,做工最精細;還有一種直徑約10厘米,厚約56厘米,中間有個洞的“格吉德”饢。

饢的花樣也很多,所用的原料也很豐富。

沒想到今天親眼見到了傳說中新藏地區的獨特的美食。

老頭把饢放到了鐵鍋的邊上,又加了兩段木柴,不到三分鐘便冒起了熱氣。

“可以吃了!”

老頭呵呵笑著讓小雪拿出幾個碗和幾雙筷子。

“荒山野嶺的,條件簡陋,喝酒只能用大碗了!”

“這已經是人間天堂啦!天山哪有人間好啊!”何仙姑激動道。

“是啊!我已經好多年好多年沒吃過人間美味了!”嫦娥接了句。

我趕緊輕輕咳嗽兩聲,提醒倆人說話時注意點,千萬別引起老頭的懷疑。

吃飯時,倆美女完全沒了仙女的姿態,用狼吞虎嚥形容倒是十分恰當,前一口沒嚥下去,又一口便塞到了嘴裡。

酒足飯飽,望著西側僅剩一片紅霞的天空,心中湧出一股別樣的感受,這一刻就好像時間被放慢了,我擯除了腦中所有的雜念,什麼都不去想,什麼都不操心。

眼中只有無限好的晚霞和天地。

何仙姑和嫦娥幫著收拾碗筷,她們原本就是人間凡人的妻子——茅屋後一百多米恰好有條小溪,可以飲用,我不得不由衷感慨,這真是一處人間絕好的隱居之地啊!

這老頭也太會找地方。

不對啊!

這裡是海拔至少五六千米以上,人跡罕至,且不說一個這麼大年紀的老頭帶著個這麼小的女孩很奇怪,這裡應該不會來其他人,怎麼會提前準備好夠五個人用的碗筷呢?

就好像他提前知道會有三個人來做客一樣。

瞅著老頭的忙碌的背影,我不由地再次懷疑起他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