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章)

後來我才發現。很多暢銷的、漫畫和電影裡,所使用的結構裡,不是【矛盾a出現矛盾a推薦矛盾a解決落幕尾聲】這種簡單的模式,而是複雜得多的,【巢狀式】結構。

非常遺憾的是,這種結構巢狀最好在大綱階段就已經完成,當我意識到了這一點時,故事已經到了後期,且計劃好早日完結、加速節奏,大綱也不方便再臨時調整了。

什麼是巢狀式的結構呢?我目前能總結出三層意思。

【1】是由小到大的多層次巢狀。

由大矛盾主導的大篇章,可以拆成圍繞中矛盾的中篇章,中篇章又可以拆成一個個小故事。

或許,從2萬字的尺度上來看,這是一個有起承轉合的完整故事,而從10萬字、50萬字、200萬字的尺度來看,這樣的起承轉合依舊存在。微觀有微觀的故事,宏觀有宏觀的故事。

多個2萬字的小型故事,構成了一個10萬字的中型故事,多個10萬字的中型故事本身,又充當了幾成轉合的零部件,構成了一個50萬字的更大型的故事,以此類推。

反映到故事裡,可能就是角色的短期、中期、長期目標。一個短期目標的達成,小矛盾的解決,只是在大矛盾解決過程中推進了一小步。故事依舊處於懸而未決、充滿期待感的狀態。

我舉幾個例子,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只舉例知名度特別高的作品。

比如三國演義裡,整個赤壁之戰是一個大篇章,而長坂坡之戰、舌戰群儒、反間計、草船借箭、火燒赤壁、曹操三笑至華容道等等,就是構成一個大篇章的中小型故事,它們每一個都是獨立的故事,但同時又充當著更大篇章構成零件的作用。

詭秘之主的每一部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但是前4部連起來恰好是一個以復仇為主導的故事。而每一部又是有很多小故事組成的。大的目標始終貫徹全文,保證期待感一直存在。

再比如說,以戰鬥為主導的流行故事裡,【提升實力】往往就會成為這樣中小型故事的階段性目標,服務於一個更大的目標,也就是提升實力的目的。

七龍珠z裡,孫悟空為了應對未來兩個賽亞人對地球的入侵,去找界王修煉;詭秘之主裡,克萊恩為了向因斯復仇,要完成晉升儀式,所以要出海尋找美人魚;蕭炎要完成三年之約,首先要提升自己的鬥之氣,為了調配靈藥去拍賣場購買材料,又引出了新的故事……

這種階段性目標和長期目標的結合,正是故事吸引力的源泉。

現在回看,第一卷《風之卷》,只看結構,其實反而是非常出色的。這也是因為出場人物比較少,且限定在特定的空間裡,容易駕馭。還有主角比較弱,不得不透過多步驟來解決問題。

當然,結構的出色不能掩蓋敘事節奏、敘事手法、人物動機、行為邏輯上的許多問題。

但第1捲到第2卷的過渡,就有不少問題。缺少了足夠有力的長期目標。反映到資料上,就是那一段時間裡我明明在推薦上,但追讀一直在400多,無法提升。

【2】除了由小到大的矛盾巢狀外,矛盾巢狀還可以表現為,在一個篇章結束前為下一個篇章做鋪墊。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形象的表示就是:

矛盾a有了徵兆——矛盾a爆發——矛盾a推進——矛盾B有了徵兆——矛盾a達到高潮——矛盾B出現——矛盾a解決——劇情平緩/暫時休整——矛盾B爆發

這樣,圍繞矛盾a的篇章在結束之前就已經為下一個圍繞矛盾B的篇章做好了鋪墊。

這裡的矛盾是廣義的矛盾,不僅僅意味著新的敵人,也可能是目標和尚未達成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也就是新的目標和期待感。

舉例來說,龍珠z裡,貝吉塔等兩位賽亞人入侵地球后,在戰鬥過程中把比克等一眾地球夥伴殺死了,而比克的死同時意味著地球龍珠的失效。為了復活同伴,主角團之後需要前往娜美剋星,找到另外一組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