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他那麼優秀,我有什麼辦法?(第1/2頁)
章節報錯
早在先秦時期,“小說”這一名詞,便出現在了《莊子.外物》篇中。
雖然,莊子最初提出的小說概念,是泛指“瑣碎的語言”,這一點,跟後世真正的小說觀念,相差甚遠。
但到了班固所著的《漢書》時,小說的定義就變得明確了起來,即: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這一觀點。
說實話,幾乎和今天世人對小說的看法,已經沒有太大的區別了。
也就是說。
至少從先秦時期,華夏的古人,就已經開始對小說這一文學體裁,進行深入的摸索和探知了。
而到了元末明初,小說的創作更是步入了一個鼎盛的時代。
也正是這一時期,無數優秀的華夏小說,開始在世界範圍獨領風騷。
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一系列歷史傳記類的文學作品。
其中,流傳度最廣的,就有公認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而此刻。
蘇銘打算送給玄國青少年的讀物,也正是這本,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
原因有四。
第一,三國本身在華夏青少年群體中的覆蓋度就很高,這充分說明,這本小說是經過青少年讀物市場校驗的。
第二,三國演義雖說是一部脫胎於歷史真實事件改編的作品,但其中的故事性卻很強,作者對各個人物的筆力塑造也異常飽滿。
第三,主要是這部小說,蘇銘寫起來根本就不用動腦,只要把羅貫中前輩留下的故事從腦海中照搬出來就好,完全不用他本人再耗費一絲腦細胞去創作改編。
第四,前兩點都是瞎扯的,真正的原因就是第三點。
“蘇銘小友,如果你真的能把歷史改編成小說,讓所有玄國讀者對歷史產生興趣……”
周清源望著蘇銘,眼神中既有發自內心的欽佩,又夾雜著一絲悵然的豔羨:
“僅此一項功德,便足以令你載入我玄國史冊!”
“數十年後,怕是老朽我,在名望上也無法企及你萬分之一啊!”
嘶!
聽了周老這話,在場所有院士都是倒吸了一口涼氣。
青史留名!
這正是他們這些文人,努力了一生都想要達到的終極目標!
可他們即便到了這個年紀,就連地位最崇高的周老,也未必對自己有萬全的信心,能完成這一目標。
但。
蘇銘這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才剛剛在文壇之中展露出些許崢嶸,就已然註定,將來勢必會千古流芳!
換句話說就是,蘇銘的起點,就已經是他們這些老一輩,為之奮鬥一生的終點了!
這如何能不令他們羨慕?
又如何能不令他們欽佩?
面對著身周那一道道複雜的目光,蘇銘卻並沒有過多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