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暴君渣男躺著求速死(43)(第1/3頁)
章節報錯
穿梭古今,謝青清非常清楚,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
而想要提升科技水平,首先就要打牢知識儲備的基礎。
如今的天盛,在這一方面實在是殘缺太多,所以需要更早的準備,和長久地堅持。
長久以來,大家都只注重明經,卻忽略了其他,真正關乎民生的知識,往往掌握在不識字的人手中。
比如有經驗的農戶,有技術的屠夫,有巧思的工匠等等。
這些才是與百姓息息相關的知識,也是科技進步的關鍵所在。
所以謝青清又下了一道旨意,但凡識字的童生秀才,或者想要參加科舉計程車子,須地幫助尋常百姓,記錄至少十冊關於種植生產和養殖等方面的書籍。
在透過各地的府衙審查確認後,才有參加考試的資格。
她就是要讓惠及民生的東西,與孜孜不倦追求高官厚祿,榮華富貴的百姓們,緊密聯絡。
如此也能讓這幫考生好好的瞭解一下農事民生,為之後成為一名合格的官員做準備。
由於這樣的條件不算苛刻,十冊而已,快的話一二年便可成冊,所以也並未遇到什麼太大的阻撓,反而是百姓們議論紛紛,拍手稱讚。
一向家中有讀書人,便彷彿高人一等,如今這樣的“高人”,須得俯身下來,聽著尋常百姓的嘮嘮叨叨,如何叫他們不新奇?
不過謝青清也不會叫學子們,上交一堆亂七八糟的閒言碎語。
自然是定好了各種分類的,比如民俗民謠、養殖技術、種植技術、製作工藝流程等等十分細緻的劃分。
但凡與這些沒有沾邊的,或者通篇落不到實處的,倒要駁回重錄。
這就相當於是現代的論文了,交十篇質量好的論文,才有資格科舉。
如此國策實施一年後,各地書坊的書籍百花齊放,包羅永珍。
謝青清又命翰林院的翰林們,將這些論文整理成體系,再次發放下去,供天下人閱覽。
如此良性的迴圈,最顯著的結果就是,第一年開恩科時,只明經一科報考人數最多。
而剩餘的寥寥無幾。
可第二年,其餘科目的報考者,翻了數倍,而且具都言之有物,顯然是下了功夫的。
謝青清欣喜之餘,也越發急切地想要充盈國庫了。
她準備把官學辦起來,還有惠及天下的國立圖書館。
條件成熟後,再推行免費的教育,真正地將初等教育普及起來。
只是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還有更要緊的事情等著她。
隨著一年兩次的恩科,朝堂上填補了一大波新鮮的血液。
在謝青清的刻意為之下,這些人中,絕大多數都是寒門士子。
所以,在南宮斐從賑災之中抽出身來的時候,重新丈量土地,分田到戶的大事,也提上了日程。
這一次不同於其他,謝青清已經做好了一切受阻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