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哚!”

利箭帶著尖嘯,狠狠釘在阿刺知院等人面前,直沒入土半尺深。

阿刺知院等人被嚇了一跳,連滾帶爬的朝後退了十幾步。

“將軍威武,將軍威武!”

這一箭雖沒射中,但嚇跑了瓦剌人,這對大同守軍氣勢提升極大,士兵們手舉兵器,異口同聲的高喊起來。

片刻後,郭登揮手止住士兵們的吶喊,俯視著城下的知院阿刺等人,高喝道:

“幸虧上天有靈,祖宗庇佑,我大明已有了新君,請轉告也先太師,我大明將士眾志成城,不懼一切來犯之敵,太師此行必無功而返,還是速速退去吧!”

“速退,速退!”

城頭士兵不用下令,就再次大喊起來,聲震瓦礫。

要想看一軍之強弱,首先要看軍心士氣。

自土木堡之敗後,大同守軍經過初期的慌亂,在朝廷和有關將領的安撫下,已經漸漸穩定下來。

在前不久,朱祁鈺下旨提拔郭登為總兵,負責大同軍務。

郭登頗有帥才,又初掌邊關重鎮防務,一心想幹出一番事業,所以在上任後就下達了修葺城池、訓練軍士等一些列命令。

除此之外,郭登還請朝廷調撥軍士補充缺額,並足額髮放積欠糧餉,嚴懲軍中腐敗。

一時間,郭登在軍中威望大震,在經過兩個月的操練下,大同守軍軍心士氣得到了極大提升,和瓦剌已有一戰之力。

可惜,朝廷下達的命令,是讓大同、宣府等軍鎮固守,不可出城浪戰,守軍也只好在城頭看著阿刺知院等人叫囂。

明軍震天的呼喊,讓也先的心沉入了谷底,他自然明白,送朱祁鎮回京復位的提議,明軍絕不可能答應,但他派人去問,其實就是為了試探大同軍的深淺。

大同和宣府等鎮,是攔在瓦剌大軍面前的攔路虎。

想要去大明腹地劫掠,這兩鎮駐守的軍力絕不能忽視。

要繞過大同並不難,難的是在他們孤軍深入後,大同鎮的軍隊和京師的軍隊可能會前後夾擊,要是戰事不利,後路又被切斷,隨他來的瓦剌大軍危矣!

因此,也先和瓦剌眾首領都覺得,若是能將大同鎮拿下,南下之路將暢通無阻,日後沒了這隻攔路虎,瓦剌就能來去自如,一年來打幾次草谷,豈不美哉?

可惜的是,大同守軍氣勢極高,再加上城池堅固,想要攻破怕是要付出極大的代價,這與瓦剌大軍此行的目的背道而馳。

是以,在看到這等情形後,也先自知無機可乘,遂和瓦剌將領們商議,這次還是採取分兵之策,以他的部眾為主力,繞過大同進攻紫荊關,脫脫不花率餘部牽制大同軍,以做策應。

同時,再派阿刺知院率兵佯攻騷擾居庸關等關隘,順便牽制大明其他邊鎮軍力,使其無力回師增援京城。

這樣更容易達到目的。

在瓦剌大軍離去後,郭登派出的探馬回報了瓦剌分兵的訊息。

望著輿圖上幾路瓦剌軍隊的行軍路線,郭登最終得出個讓他心驚不已的結論。

也先竟然真的繞過大同,前去攻打京城了!

這個訊息,火速被信使送往京城,不到一日,大明朝廷和京城百姓就得知了這個訊息。

京師,再次戒嚴!

……

得知也先再次南侵,薛瑞放下《幾何》的編寫,急匆匆趕到兵部。

雖說他這贊畫吉祥物屬性居多,可到底是總督軍務的兵部尚書于謙親點的,正所謂軍令如山,要是他不去兵部報道,說小點是失職,說大了就是違抗軍令,是要掉腦袋的!

趕到兵部時,于謙剛下朝,正召集兵部大小官員議事。

對於站在於謙身後,猶如小廝的薛瑞,不少官員都產生了疑惑,猜測他在此處是為何事。

當然,眾官員雖然好奇,卻沒有人主動詢問。

于謙在值房中,傳達了朝堂上君臣定下的防守策略,要求兵部各官員做好一應準備。

等大小官員領命離去,于謙才轉頭看向薛瑞,道:

“該來的終於來了,你覺得朝廷此番排程,可還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