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投降的好處很多但還是不降(第1/3頁)
章節報錯
對於現代人袁崇煥而言,投降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從歷史程序來說,總歸是大清入關取代大明,按照封建王朝三百年一輪迴的規律自然更迭。
他一個現代人,對這兩個封建王朝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情,也說不上更加支援哪一個政權。
反正無論是大清還是大明,江山是姓朱還是姓愛新覺羅,都不是人民當家作主。
按照他受到的教育來看,大明和大清都算不上合法政權,無論投靠哪邊,都是效忠封建帝王,不大符合他這個現代人的價值觀。
而從個人命運來說呢,倘或不帶任何政治立場和偏見地去分析現在的處境,那他袁崇煥現在直接出城降金是最佳選擇。
努爾哈赤還有不到一年的壽命,一旦他撒手人寰,後金下一個掌權的,則是歷史上以重用漢人、提拔漢官而聞名的皇太極。
皇太極是毋庸置疑的親漢派,假設他袁崇煥歸降後金,只要努爾哈赤一死,他就一定會受到皇太極的重用。
萬曆、天啟年間投降後金的漢官在皇太極掌權之後,幾乎全是高官厚祿,備受恩寵。
除了三藩之亂中造反伏誅的三個漢人藩王,其餘漢人降將就連入關之後都能直接躺平,子子孫孫當兩百多年的鐵桿莊稼。
而在皇太極麾下,肯定將來比在崇禎皇帝手下舒坦多了。
即使不願意跟著滿人殺漢人,就利用現代人的知識隨便順著歷史潮流征伐一下蒙古、朝鮮,就能輕輕鬆鬆攢下大清入關前的從龍之功。
對於可以接受降清的穿越者而言,這條路線簡直堪稱是一條康莊大道。
而且天啟六年這個時間點,可以說是這條路線的最後特殊視窗期。
倘或拖到崇禎年間,其待遇大約就跟後來火線降清的洪承疇一般,只能當個裝點門面的吉祥物。
想來想去,似乎確實是投降努爾哈赤的好處更多一點。
而且對於在座其他三人來說,這時候投降努爾哈赤,對於個人而言,也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因為歷史上的祖大壽在崇禎十五年被皇太極圍困錦州至糧盡援絕之時,依然投降了。
歷史上的何可綱在崇禎十五年與祖大壽一起被圍困在錦州城內,祖大壽不忍糧盡人相食的慘狀想投降,何可綱寧死不降,於是祖大壽把何可綱殺了之後,開城投降了。
歷史上的滿桂呢,犧牲得更早一些,崇禎二年的己巳之變,皇太極自喜峰口南下,崇禎皇帝急詔令各路兵馬勤王,滿桂力戰而死。
換句話說,如果他袁崇煥不能改變歷史走向,即使守住了寧遠城,今日議事廳內的四人依舊是死得死、降得降,其結局還不如現在就立刻出城投降。
袁崇煥清了清嗓子,輕咳一聲。
他想他穿越的可真是時候,一來就受到了這樣生死攸關的考驗。
袁崇煥抬起頭,朝衝祖大壽客氣地笑笑,風淡雲輕地道,“你說得挺對的。”
他瞧了那炭盆一眼,恰巧有簇火星子“噼啪”一跳,在他眼底留下明明滅滅的流光,“做人還是要講良心的,如果我現在也乾脆什麼都不管了,那就太辜負……”
袁崇煥“辜負”了半響也沒找出個他覺得的確“被他辜負”的人來,他覺得這個詞後面接誰都彆扭。
其實他心裡是想說“太辜負中國人民了”,但是講到一半,又覺得這句話太過宏大敘事,被他這個在歷史上應該被千刀萬剮的“罪臣”一講,總覺得帶有幾分諷刺性的黑色幽默。
於是袁崇煥念著“辜負”二字囁嚅了好一會兒,終於換了個比較不那麼莊重的詞彙道,“……那就太對不起我自己了。”
袁崇煥說罷,第四次衝著祖大壽笑笑,總算把祖大壽給笑得心裡發毛了。
他喚了一聲袁崇煥的表字,湊至他近前,仔細打量了他一番,道,“元素,你怎麼了?”
袁崇煥低垂著眉眼,任憑其打量,內心卻是兀自翻騰不止。
自己這樣的表現,實在是同歷史上的那個袁崇煥大相徑庭。
歷史上的那個袁崇煥一向性情豪放,平素專愛高談闊論,攘臂議天下之事。
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和危險,也從來不是這般寡言畏怯,連跟親近友人說上一句話,都要對著一個無關緊要的詞語反覆斟酌。
但是現代人袁崇煥實在是沒辦法故作開朗。
一是他原本的性格使然,二是他雖然決定像歷史上一樣守住寧遠城,但是他對未來何去何從並沒有什麼信心。
他是既不想投降滿清,也不願效忠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