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捲紐約的沙塵暴,足足持續一個下午才結束。

沙塵暴雖然離開了,但是它所產生的問題才剛剛開始。

從露易斯家中出來,整個街道已經被覆上了薄薄的一層沙塵,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拿著鏟子和掃把清理的身影。

市區的能見度變得極低,如果不是有著【超級透視】存在,柯林甚至看不清街區轉角信使報社的方向。生活在附近的居民,只能摸索著在霧沉沉的街道中行走,一些人甚至在身上綁上了繩子避免轉身的時候找不到回去的路。

然而,紐約還是受災最輕的城市。

據說,更遠的芝加哥落入市區的沙塵高達1200萬噸,單是清理就花費了數月之久。

甚至連遠離大西洋海岸300英里的海輪都蓋上了一層棕色的毯子。

沙塵暴的肆虐,同樣也促成了‘造雨生意’的繁榮,不僅僅是在各個城鎮就連紐約的大街小巷中也出現了這群人的身影。

美國‘造雨生意’的歷史並不算悠久,最早起源於1902年,一名叫做查爾斯·哈特菲爾德的銷售員,他將23種化學成分組成試劑,將其命名為‘雨水促進劑’。憑藉著對天文知識的瞭解,以及銷售員的推銷天賦。

從1902到1904年,短短的兩年時間,查爾斯的人工降雨費用便從50美金漲到了1000美金。

儘管如此,仍有絡繹不絕的人來請他降雨,查爾斯也因此得了一個綽號“造雨者”。

憑藉著自己“造雨者”的身份,查爾斯順風順水的生活了很久,直到1915年底,他收到了聖地亞哥政府的邀請,負責一場求雨工作。

當時聖地亞哥幾乎一整年都滴雨未下,旱情嚴重到了極點。

因此不得已之下,政府只能將希望放在查爾斯這個名聲在外的“造雨者”進行降雨。

收到邀請談好價格之後,查爾斯很快就開始了自己的工作。

他在莫雷納水庫邊架起了一座高達六米的臺子,在上面放置了一口大鍋,鍋內盛滿了清水。之後將一瓶“雨水促進劑”倒入鍋中,鍋內頓時騰起一陣陣濃霧。

據當時在場的圍觀者描述:“那味道彷彿是乳酪工廠爆炸。”

查爾斯的降雨很成功,或者說過分成功了一點。

從1916年1月5日開始,大雨變成了暴雨並一直持續到10日。成為了洪災,聖地亞哥損失慘重,兩者也因此而對簿公堂,從1916年到如今已經打了十幾年的官司,卻始終沒有任何的結論。

雖然在之後,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針對這場暴雨和洪災從新進行了調研,發現,早在1916年1月5日,聖地亞哥附近的氣象監控點就採集到聖地亞哥及其周邊地區有暴雨正在醞釀。

然而,‘造雨生意’也因此而繁榮起來,在查爾斯·哈特菲爾德出名的十幾年時間裡,各種打著人工降雨名號的人層出不窮。尤其是在沙塵暴肆虐的乾旱地區,更是將希望寄託於這些人的身上。

柯林曾經在報紙上看到相關的廣告,一個名為特克斯·桑頓的人信誓旦旦的保證,自己手中的藥劑能夠讓天空下雨,甚至阻止沙塵暴的產生。

這樣明顯帶著噱頭的描述,居然真的引發了不少人的相信。

據說,紐約市也有一群人,打算集資請對方來阻止沙塵暴,顯然這場席捲城市的沙塵暴已經在不少人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陰影。

然而,柯林清楚,這種做法顯然是無用功。

這場沙塵暴將會足足肆虐十年之久,給所有人留下“骯髒的三十年代”的深刻記憶。

“骯髒的三十年代”或許會成為歷史,但是它所留下的痕跡卻始終銘刻在一代人的記憶當中。

而和他們的記憶一同流傳下來的,同樣還有《信使每日報》中那期關於沙塵暴的《超人》連載。

隨後的數十年中,那些經歷沙塵暴的見證者每每提起那場驚心動魄的災難,總是不好忘記《超人》中的這個故事。

……

充斥紐約的沙塵,直到第二天才徹底的消開。

信使報社,柯林連同小約翰一行人花費了小半天的功夫,才將屋頂以及周圍的沙塵徹底的清理乾淨。

從廣播報道來看,這一場突如其來的沙塵暴造成了數十人的死亡,以及超過千萬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