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準備一些餐食,待會直接送過來!”會議開始之前,劉破奴先對著外面的兵士吩咐道。

很顯然,這個會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解決的。

“第一件事兒,分配一下各位的職責任務,李閣士就協助本宮統籌全域性,接下來將大漢一分為三,分別為了北方,南方,西方,以關中,關東中原為界限,以北為北方,以南為南方,自武威以西為西方。”

劉破奴先是大刀闊斧的將整個大漢劃分為了三個部分,也可以看做是三個軍區的劃分。

“你們三位每人負責一個區域,區域內的所有軍事行為,你們都需要時刻盯著,我的想法是設定一個部門,分別負責對區域內的情報蒐集,基本訓練大綱安排,戰略發展計劃,這三個具體的方向。”

“總之就是要求各個區域根據各自區域環境來制定符合本區域內作戰要求的最低基本訓練要求,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保證部隊戰鬥力的下限,而之所以保下限而不定上限,最主要的原因則是因為擔心高層過多的干預會影響到部隊的有效發展。”

“三個區域都很大,環境也不盡相同,咱們坐在長安的人,自然不可能有他們一線部隊更清楚自己的真實情況,各個部隊需要在根據軍機閣制定的基礎訓練大綱之上,再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來增加相應的訓練科目。”

“所以我的建議是軍機閣下發的訓練大綱以提高士兵的綜合素質為核心,以此來保證部隊的下限,任何地方若是發生了叛亂,或者即將判斷,你們要能第一時間瞭解到情況,並且在軍機會議上提出來,若是邊境異動,那就更要及時的提出來,然後由軍機閣商議拿出個結果呈報陛下來決定。”

“戰略發展則包含了區域內的兵力部署,可持續的募兵計劃,裝備計劃等等……”

“至於陳啟,你的任務就是負責根據實際產能來提出建議,然後負責跟蹤全軍的後勤裝備生產和研發計劃。”

劉破奴巴拉巴拉的說著,這一套制度並不複雜,但是卻很巧妙。

同時他說的也不算太完整,因為後期還可以一點點的增加,現在只是剛開始,以大家儘快熟悉為主。

說白了就是軍機閣的這幾位只不過是一個代表而已,他們只是負責輔左皇帝監督各地,給出更明確的建議。

然而是人就會犯錯,而一個人的精力終究是有限度的。

所以就只能在他們下面設定多個部門來輔左他們,這麼一來是不是就很清晰了?

劉破奴雖然將軍機閣和內務閣擺放在了同一個位置,但實際上兩者的權力是完全不同的。

內務閣商議出來的事情,基本上就是要執行的,皇帝也很少會去主動干預,因為沒有什麼必要。

但是軍機閣就不同了,這裡就相當於皇帝的智囊團,他們只有建議權。

為了確保皇帝能夠採納自己的建議,所以他們需要提前準備大量的論證資料來說服皇帝。

而這些資料自然不可能是自己關起門來瞎編就行了,這必須要透過大量的走訪蒐集才能得到。

如此一來,皇帝就能看到大量真實的資料。

再加上軍機閣給出的建議,皇帝在處理軍務的時候顯然就輕鬆容易的多了。

說的再直白一些,就是軍機閣的設立,是為了減少皇帝在軍事方面犯下錯誤的可能。

而皇帝只要不在軍事方面犯下錯誤,在軍中的威望基本上是不會丟失的,這也就保證了皇帝能夠始終牢牢的掌握軍權。

單靠皇帝這一個身份,說牢靠也牢靠,說不牢靠也不牢靠。

為了增加一道保險,那就只能給皇帝樹立一個明君,不會輕易犯錯,就算換人也不一定比皇帝更好的人設。

如此一來,是不是就穩如老狗一般了?

“第二件事,我帶回來的一萬八千新軍一分為二,分別進入各個郡,同時開始在各地宣傳,爭取入冬的時候將新軍招募入營進行訓練,而今年的招募計劃為十萬人,南北兩方根據實際的情況來確定招募人數!”

“與之相對應的,原本的服役人數需要減少十萬人,往後每年的秋季為徵兵的季節,接下來幾年每年的招募人數至少為十萬人,三年之後,完成新老軍制過度,全面廢除原本的兵役制度!”劉破奴繼續說著全面軍改的事情。

新老交替必然會存在一個過渡期,新軍也不可能一口氣招募幾十萬人。

這其中必然需要考慮到新軍的服役期是五年的時間,而第一批新軍服役已經兩年了,去年劉破奴帶去西域的那些援軍,今年也進入了服役的第二個年頭。

這些人在四年後都是需要退役回家的,所以只能循序漸進,每年補充進來十萬人左右,這樣等到老軍制退出舞臺之後,第一批新軍退役,後面的就有同樣的人數頂上來,不至於出現兵力空缺。

而按照這個安排的話,最終漢軍的兵力總數會在四年之後穩定下來,並且確定在五十萬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