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

剛剛還有些滿足的西域使者們,忽然之間好像抓到了什麼很重要的東西。

他們從烏孫出發的時候,韓延年下令讓他們的百姓全都去烏孫避禍,而韓延年則率領著漢軍向北移動三百里駐防來保護他們的安全。

使團出發的時候韓延年的漢軍還沒有移防呢,訊息也都沒有傳到各國。

而他們來到大漢不過半個月的時間,皇帝就接到了漢軍殲滅匈奴主力四萬餘人的戰報。

軍報的傳輸速度當然要比他們快一些,就算在西域那邊沒辦法加快速度,但進入漢朝之後確實能把速度增加到最快的。

據傳從玉門關到長安,若是不計代價的話,最多不過十天就能把一封軍報送過來。

這也就是說,在他們離開烏孫之後半個月到一個月之內,匈奴就南下了?

而且還跟漢軍正面交戰了?

結果當然是漢軍大獲全勝!

可問題是,匈奴為什麼不去找他們,反倒直接去跟漢軍硬碰硬呢?

是匈奴人覺得先啃硬骨頭,然後再去吃掉他們這些羔羊嗎?

想到這一,西域使團代表們一個個臉上浮現出瞭如同吞了翔一般的難受表情。

奪筍啊……

太特麼的奪筍了……

韓延年肯定是想跟匈奴人碰一碰的,自打韓延年到了烏孫以後就始終沒有放棄這個目標。

但是怎麼做才能讓匈奴主力去主動找上門呢?

答桉已經呼之欲出了,草原雪災,匈奴人不依靠掠奪是絕對無法彌補冬天的損失的,但他們這些西域國家也同樣有不小的損失,即便掠奪也無法彌補匈奴的損失。

可掠奪總比不掠奪要好,韓延年為了避免匈奴人跑去掠奪而不來找他,於是便利用漢軍剛剛在西域打出來的威名直接威脅西域各國遷徙至漢軍身後。

如此一來,有他們這些西域各國的牧民和牲畜作為誘餌,匈奴人便是不來也得來了。

漢軍則可以以逸待勞,趁著匈奴人立足未穩之際直接發動攻勢。

而皇帝他明明已經知道了前方的戰報,卻依舊秘而不發。

西域使者團的代表們越想越覺得無語,漢人咋都這樣啊……

韓延年利用他們當誘餌也就算了,這皇帝還利用他們擔心匈奴進攻,急於尋求庇護的心理來層層加碼,明明把他們坑的不要不要的,結果他們還得一個個的痛哭流涕的感恩戴德?

他們的套路也未免太深了吧?

好想回西域啊……

可就算回去了,西域他也成了大漢的領土了啊,難道這天下間再也找不到一片可以不用玩套路,不用勾心鬥角的淨土了嗎?

“陛下,新軍尚未練成,韓延年手中兵力有限,目前並不適合深入追擊,且經過冬天的消耗,眼下就更不適合繼續追擊了,應當等開春之後,立刻對其進行物資補給,輔左西域都護府對西域各地進行管理。”

“另外需要加快對新軍的訓練,爭取儘早將新軍補充到西域來加強軍事力量,為後續的全面出擊做準備。”

“而依據新軍的優缺點,臣認為可以令趙破奴率部進入草原進行遊蕩作戰,主要任務當為尋找匈奴主力的藏身之地,如果有條件,就襲擊他們的後勤,為大軍出擊做好輔左任務。”霍光直接站出來說道。

別以為霍光是個文官就不懂軍事,後來大將軍的名號可不是白來的。

漢武帝去世之後,到宣帝繼位,中間有十四年的空窗期,劉弗陵也好,昌邑王劉賀也罷,這兩人小的小混的混,手中都沒有掌握真正的權力。

當然,鬧歸鬧罵歸罵,就算是滅了霍光全族的漢宣帝,也不得不承認霍光對於漢朝的重要性。

霍光在掌握軍政大權之後卻沒有到處亂炫耀,就算搞死政敵,那也是對方先坐不住動手的。

而在霍光掌握大權的這十餘年內,被漢武帝末期搞的民不聊生的漢朝得到了休養生息,人口,農業,經濟,全部得到了恢復。

如果說漢武帝能夠那麼霸氣的跟匈奴不死不休是因為文景二帝給他留下了豐厚的家底的話,那麼漢宣帝能夠在繼位之後第三年就發兵烏孫進攻匈奴,這就是霍光這十幾年來給漢宣帝留下的底氣。

所以霍光可能在上陣指揮這方面不行,但是在運籌帷幄這方面的能力是絕對不差的。

他仔細的研究過了新軍的一切,他看到了新軍的優缺點。

同時他還從韓延年的行軍指揮當中看到了騎兵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