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俺大漢人不打自己人啊(第1/2頁)
章節報錯
韓延年的安排讓軍須靡聽的想要破口大罵,可是他不敢。
雖然烏孫在表面上做的沒什麼問題,但事情的真實情況是什麼樣子的,大家也都不是傻子。
韓延年的態度的確是強硬了一些,可這事兒就算是捅到了長安,朝廷也不會對韓延年有半句的訓斥。
因為歷史上烏孫在這件事情上也沒討到什麼好處。
李廣利二次西征的時候,劉徹就親自下令讓軍須靡派兩千騎兵輔左李廣利進攻大宛。
擁有十幾萬大軍的李廣利,缺他這兩千人嗎?
劉徹的用意已經不言而喻了,只不過韓延年做的更狠罷了。
平靜的草原上忽然出現了大範圍的躁動,原本正在貓冬的牧民們,忽然之間熱鬧了起來。
一個個的不得不想盡辦法舉家搬遷,儘管冬天搬家很困難,也會導致他們的牲畜死上一大批,但他們卻沒有一丁點的辦法。
當然,冬天搬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這個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想要在冬季尋找到散落在草原上的每一個牧民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牧民基本的生存模式導致了這種現象的出現,牧民都是部族生活,小家庭匯聚到一個小部族,小部族匯聚到大部族。
每年的放牧也不是你想去哪就能去哪的,上面會將整個牧場劃分為不同的區域給各個大部族,各大部族再將自己的區域劃分給小部族,小部族再劃分給一些家庭。
而各自之間的聯絡,基本上也就是在開春的時候到入冬前約定的地方去見面,再往後則是每月見一次面。
如果有戰事,上面最多也就只能通知到小部族,然後小部族再去召集各自的牧民進行參戰。
牧民作戰也是全員皆兵的,不管男女老幼,在這裡根本就沒有什麼尊老愛幼的說法。
當一個人老了,不中用了,那麼他們就會想辦法解決掉這個只會浪費糧食資源的‘廢物’。
比如說每年的冬天,不少上了年紀的老牧民都會被凍死。
比如說每一次的作戰,都會有不少老牧民死在敵人的手中。
而草原騎兵的組成也是有嚴密的制度的,以小部族為基本的作戰單位,小部族內的所有家庭就是他們的基本作戰編成。
一個家庭的家主是正兒八經的主力,戰場上看到的那些騎兵主力就是這幫人組成的,他們的年齡平均在二十至三十歲之間。
第二梯隊是這些家主的附庸,也就是他們的專屬後勤兵,一般由他們的兒子或者奴隸,最少兩人以上的人陣列成。
第二梯隊的任務就是負責保障好戰馬,糧食等一切後勤補給。
也就是說他們需要始終保證衝在一線的家主在需要換馬的時候,可以立即換上一匹滿體力的戰馬,他們從戰場上下來的時候,需要立即送上食物,不管他們需要什麼東西,第二梯隊都要隨時準備好。
第二梯隊同樣也是預備役,當戰事不順利需要增兵的時候,就會直接讓他們上戰場。
不過更多的還是在第一梯隊的家主戰死之後,位於第二梯隊的兒子直接頂上去,同時繼承了家主的職位。
如果第二梯隊沒有兒子,只有奴隸的話,那麼他的一切財產,包括女人等都會被同伴瞬間瓜分。
第三梯隊則是婦孺和上了點年紀還能動彈的老人,他們的任務就是趕著大片的牛羊,帶著所有的家當,保持在與主力部隊相聚二百里左右的範圍內。
當第二梯隊的物資有空缺的時候,需要在兩天之內從第三梯隊補給過去。
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制度環境,導致了草原上的人情味很澹薄,導致了很少有老人能活到自然去世。
《控衛在此》
但這也同樣增加了草原牧民的戰鬥力,至少不管他們想去打哪裡,從來都沒有因為後勤的問題發愁過。
草原上的生存法則就是這樣,所以匈奴人是這樣,西域北部那些以畜牧業為生的國家也是這樣。
這也就導致了整個遷徙的過程拖拖拉拉的,直到臨近開春的時候,還有一大半的人都沒有能夠按照約定來到規定的地方。
雖然韓延年已經帶著自己的兩萬部下按照約定向北移動了三百里進行駐防。
但是看著眼前那壯觀的一幕,韓延年忽然意識到,自己好像想的有點多了。
“哎,也就是本將軍手下只有兩萬多人,要是能有個五六萬人,高低也得給匈奴人來個包圍玩玩不成……”看著面前密密麻麻們的匈奴人,韓延年一聲無奈的嘆息。
他想用那些牧民和牲畜作為誘餌,以此來增加匈奴主力主動南下來找自己的目的。
但是韓延年顯然忽略了漢人對於匈奴人的威脅程度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