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新政”雛形(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件事情,真的是事關重大,若是處理成功,季漢的國力最起碼可以增加一層。
“郭侍中,汝覺得如何?”
諸葛亮見郭攸之看完信帛,輕搖羽扇,開口詢問道。
“稟丞相,依在下看來,仲和將軍提議不錯,不過不可操之過急,當下應當以穩住局勢為主。”
郭攸之思考一番,現在季漢對於魏國的戰略是進攻的態勢,這個時候,就必須保證國內局勢安穩。
若是又要兼顧進攻的同時,又想處理內部事務,肯定是兩手抓,兩手都抓不住。
“本相也是這樣覺得的,不過本相打算平定涼州以後,就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就趁這個時間,來處理這些事情。”
諸葛亮點點頭,他與郭攸之的想法一致。
“不過,要提前做好準備,本相打算派人去調查一下各地大家族佔據的土地,還有隱藏的黑戶的人口。郭侍中,汝意下如何?”
按照諸葛亮的估計,收復涼州的話,應當是要不了多久的時間。
“可以,在下願意去探查一番。”
郭攸之點頭道。
“處理這件事情,一定要小心為主,先從成都開始,如果有什麼意外情況的發生,就先來通報本相。”
諸葛亮點頭道,皇權不下縣,對於有些偏遠的地方,當地的世家大族就是土皇帝,觸及他們的根本利益,肯定不會善罷甘休的。
東漢開國以來對地方的就是採取妥協的政策,在地方官員的選拔任用上,實行“察舉制”,使地方上的大族掌握了很大話語權,給後來士族的崛起提供了政治條件;其次是對豪族隱匿人口、土地的行為採取半放任的態度,這使得地方逐漸坐大,中央的命令只能執行到州郡一級。這一點又與察舉制相結合,使得豪族(經濟上)逐漸向士族(政治上)轉化,最終在東漢末年開啟了魏晉南北朝數百年“門閥政治”的先聲。
在基層官員的選拔上對地方妥協,把很多權力讓渡給地方上的大族。漢代的地方豪強、強宗之所以那麼強大,本質上是中央和地方在管理上達成微妙平衡的結果。
如果皇帝強大,地方勢力就無法冒頭,但是東漢自漢末大亂以來,地方勢力大肆發展,已經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勢力了。
甚至於,曹魏的曹操嚴格來說就是地方勢力崛起,譙郡的曹氏與夏侯氏,江東的孫家也相差不多,他們都是依靠家族勢力起兵,在最初的時候,軍中的主要人物就是宗族子弟。
“在下明白。”
郭攸之點頭道,斷人財路,無異於殺人父母,這定然是一波震驚朝野的改革。
“對了,對於仲和提出的培養人才的想法,汝怎麼看?”
諸葛亮接著發問道,郭侃在信帛中還提及了一項改革的事宜,就是由朝廷每年估計培養一批為季漢戰死計程車卒的子嗣,供養他們讀書,挑其聰慧者出任官吏。
這樣做來,有兩個明顯的好處。
一來可以激勵將士,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子嗣由朝廷培養,還有可能當官,定然是誓死為國效力。二來也可以打破一下世家大族都官員的壟斷,漢末能夠識字的都是少數人,而他們就是世家大族,家家傳世的都是經書。
郭侃不傻,直接推行科舉制肯定是沒有作用的,在只有世家大族能讀書的年代,普通百姓根本不識字,就算勸說諸葛亮實施科舉制度又如何?
只能讓那些大型世家與中小型世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讓他們的子孫後代公平競爭,對於普通百姓,也是在一旁看一下熱鬧罷了。
“此事,應當由陛下決斷。”
郭攸之思考一番,沒有直接回答。
“哈哈,依本相來看,此事可為,不過仲和說得過於籠統,若是細化之後,還是可以實施的。”
諸葛亮哈哈一笑,開口道。
“可丞相,若是推行此政策,每年撫養的孩童過多,還需要請專人教學,恐怕又是一筆花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