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飛軍(第1/2頁)
章節報錯
“飛軍”作為一支由蜀漢丞相諸葛亮創立的軍隊,在三十多年裡屢立戰功,已成為蜀漢軍隊裡面一支內外聞名的精銳部隊。
經過歷次的兵員補充,它的軍隊成員也從“青羌萬餘家”逐漸演變成糅雜了南中大姓、羌氐、夷人各種等。
雖說對外作戰兇悍,但在內部管理上,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統率它的將領一般由出身南中大姓的將校或者熟悉南中風俗的漢人將校擔任。
在處理內部問題上,有諸葛亮“攻心為上”的經驗在,姜維採取的手段一般偏向溫和慎重,以求達到“和戎撫夷、收為羽翼”的目的。
姜紹向大將軍稟報了他的撫軍方案,一切準備妥當之後,第三日才帶著黃崇、裴越等一干將佐前往飛軍營地。
因為事前通報,營門下馬的姜紹眾人已經在這裡見到了提前趕來的爨谷、李環等人。
其中李環是跟隨姜紹南下馳援、出生入死的將校,與姜紹感情深厚,也被有心人視作姜紹留在飛軍中的舊部。
姜紹語氣輕鬆,先跟李環說笑幾句,十分親近。但說到毛虎傷重無法領兵上陣、選擇返回南中養傷的事情時,兩人又不免有些唏噓。
毛虎在綿竹關下的大戰中受了重傷,一度只能留在原地療傷休養,錯過了後面的多次戰鬥。
後來姜紹多次去看望他,送醫送藥,希望這員南中猛將能夠儘快痊癒,重現“軍中吾虎”的威名。
不想眼下到了殺敵建功之時,他卻是金瘡復發,只能滿懷遺憾地離開“飛軍”部隊,卸甲歸田返回南中養傷了。
言下之意,他個人已是有傷重不治、落葉歸根的打算。
李環知道今天這個場合不適合多說,他當即岔開關於毛虎傷病復發的話頭。
“將軍放心,老虎已經好的七七八八,等返回南中養好了傷,隨時都能夠再跟將軍上戰場殺敵。”
“這一次作戰,我們南中又來了許多豪傑,他們跟老虎一樣,都是能以一當百的驍銳猛士。”
“哈哈,好,這次漢中之戰有你們在,定能像在綿竹一樣,打得敵軍聞風喪膽。”
與李環短暫交談後,姜紹又見了都尉爨谷等人。
與傳說中爨谷是南中有名的勇士不同,此時姜紹所見到的,是一個身軀肥胖、滿臉堆笑的將校,他臉上沒有李環、毛虎那樣兇惡駭人的紋採刺青,言談也與普通漢人無異,似乎更像是一名成都城內悠閒富態的武官。
但姜紹知道,這位爨都尉出身南中大姓,在南中一帶頗具名望和影響力,眼下五部之中,他統轄三千叟兵,兵力首屈一指,在這張人畜無害的笑臉之下,是南中大姓豪強一貫強橫桀驁的勢力。
爨谷能夠作為飛軍五部的統領,自然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識,他知道姜紹此來,不會是簡單的巡視飛軍營地,不是奉命撫軍,就是要興師問罪。
於是,他一邊陪笑著跟著姜紹巡視營壘,一邊開始旁敲側擊,想要打探清楚姜紹的真實來意。
姜紹不急於顯露目的,他走走停停,只跟爨谷談一些結寨紮營的兵事,不漏過營中的每一個細節。
蜀漢軍隊傳承了諸葛亮時代治軍嚴謹的風氣,營壘、井灶、圊溷、藩籬、障塞皆應繩墨,飛軍也是按照蜀漢軍隊的營地標準一板一眼紮營下寨的。
只是南中兵卒多頭頂椎髻,包裹頭帕,臉部或身上紋採刺青,喜好佩戴耳環、手鐲或項圈等飾品,語言風俗與巴蜀大相徑庭,加上剛狠好鬥的濃厚風氣,整體看起來似乎要比巴蜀兵卒更加兇悍好戰。
姜紹特意在校場上看了一會南中兵卒的操練。
他們場上人數有千餘人,也是按照漢軍“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強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廝養”、“長短相雜,什伍相保”的軍隊編制和訓練方法來練兵的。
金鼓、旗幟、陣列方面的訓練也有,雖然達不到兵法上“前卻有節,左右應麾,雖絕成陳,雖散成行”的熟練程度,但看得出不少人是上過戰場、五兵嫻熟的戰士,加上有南中偏竹弩、滇騎兵的遊走配合,的確稱得上是一支能征善戰的蜀中精銳。
在這裡,姜紹還見到了另外三名練兵的都尉,董元、楊稷和毛炅。
南中大姓夷、漢通婚居多,像李環、毛虎他們,或出身夷人部落,或與夷人世代通婚,雖然整編成漢軍,身上許多南中部落習俗還是未改的,很難像爨谷那樣給人一種完全漢人武官的感覺。
但董元、楊稷卻不是出身南中大姓,而是安南將軍霍弋的部將,純粹的漢人武官,一個身材粗壯、孔武有力,一個性格冷靜,寡言少語,拜見姜紹之後只是跟隨在隊伍之中,很少開口。
反倒是另一名都尉毛炅,給人感覺像是一個話癆。他從率軍一路跋涉北上的風餐露宿講起,說到了全軍上下的辛苦和勞累,說了南中將士空有一腔報國熱血,兵甲簡陋,缺乏甲仗器械,又說起風俗殊異,軍中還缺乏諸多日常亟需的物資······